胖大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这样学
TUhjnbcbe - 2023/6/21 19:21:00

一、药性理论

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

二、四气

(一)确定依据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二)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三、归经

(一)理论基础

1.藏象学说

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

2.经络学说

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连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体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形、色、气、味为归经依据

尤其五味: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归肺经;

甘入脾,饴糖、甘草、*参均味甘,归脾经。

2.药物疗效

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归肺经;

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归心经。

(三)表述方法

直接表述:归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心包经、三焦经

阴阳属性表述: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

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少阴心经、厥阴肝经。

(四)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

2.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四、有*与无*

(一)“*”的特性

狭义:药物的不良反应。

广义:药物偏性的总称。

1.是否含*害成分

如砒石含三氧化二砷、马钱子含番木鳖碱

2.整体是否有*

*害成分相互制约,致使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性

3.用量是否适当

未超出人体最大耐受量即无*,超过了则有*。

(三)使用有*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者慎用*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参与练习

1、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

A、涩味B、辛味C、酸味D、淡味E、咸味

2、治肺热咳喘,宜选用的药是

A、归大肠经的寒性药B、归小肠经的寒性药C、归脾经的热性药

D、归肺经的寒性药E、归心经的温性药

3、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可选用下列药性升浮的

A、薄荷B、荆芥C、紫苏D、枳实E、防风

4、甘温药多能

A、发散风寒B、清热解*C、降气止咳D、补气或助阳E、补火助阳

5、辛凉药多能

A、发散风寒B、清热解*C、发散风热D、利水渗湿E、补气助阳

6、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指药物偏性的性能是

A、*性B、四气C、五味D、归经E、七情

7、安神药主归

A、脾经B、心经C、肺经D、胃经E、肾经

8、根据脏腑经络病变部位而选药的药性理论是

A、升降浮沉B、有*无*C、四气D、五味E、归经

9、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

E、疾病的部位

10、下列哪项是确定药物有*无*的依据

A、病人性别B、整体是否有*C、个体差异D、给药的途径E、药物的剂型

11、下列句子中错误的是

A、中药学中“*”的含义为药物总称B、“*”指药物的副作用

C、“*”指药物的*性D、“*”指药物的偏性E、“*”指药物的四气五味

1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A、炮制和配伍B、药物的效用C、药物的性味D、药物的质地轻重

E、药物的气味厚薄

13、指出下列错误的

A、芒硝、天花粉主升浮B、桂枝主升浮C、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

D、凡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E、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

14、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以下关于此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反

B、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反

C、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同

D、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同

E、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无关,与病位有关

15、关于五味,下列哪是错误的

A、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C、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E、药味即药物的滋味

16、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药性是

A、五味B、归经C、升降浮沉D、有*无*E、四气

17、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药是

A、鹤草芽B、胖大海C、天花粉D、蔓荆子E、马齿苋

18、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

A、收敛固涩B、利水渗湿C、平肝潜阳D、涌吐开窍E、清热泻火

19、药性的确定以什么为基准

A、药物的气味B、药物的质地C、病证寒热D、药物的形状E、药物的滋味

20、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

A、中药的治疗效用B、中药的功效C、中药的不良反应

D、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E、中药的药性理论

宜乐通提供答案和解析:

1、D

2、D

答案解析: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3、A

答案解析: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枳实是沉降性的药物。

4、D

答案解析: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如*芩、*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芪、锁阳等。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

5、C

答案解析:概之有二: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如*芩、*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芪、锁阳等。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

6、A

答案解析:“*”的特性:物之能害人即为*,这是狭义的*,似指今之药物不良反应。广义的“*”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7、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经的理论基础之一: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常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别选用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镇惊安神)、麝香(开窍醒神)等即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就云其归心经。

8、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药性理论中,归经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

9、E

答案解析: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 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等。

3.药物的性味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10、B

答案解析:确定依据如何确定药物的有*无*,一直是中医药学家探讨的问题。总括各家论述主要有三点:

1.含不含有*成分:一般有*药主含*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药不含*性成分或含*性成分甚微。

2.整体是否有*: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性。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无*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超过则为有*。一般说凡有*中药,特别是有大*者,治疗量与中*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安全度小,易对人体造成危害。无*中药虽治疗剂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绝对不会伤害人体。其中一部分药如人参、大*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若大量应用,即有*害人体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药如山药、浮小麦等,超大量应用或食用,也不会*害人体,此即实际上的无*药。

11、E

答案解析:“*”,在中药学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这是狭义的*,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12、A

答案解析: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13、A

答案解析: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14、C

答案解析: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15、E

答案解析: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16、E

答案解析: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17、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升降浮沉所示效应。

胖大海清宣肺气,化痰利咽而有升浮之性;又能清泄火热,润肠通便而有沉降之性。

18、D

答案解析: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涌吐开窍是升浮类药的药物功效。

19、C

答案解析: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20、D

答案解析: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性反应等。总括之,此即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高效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也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年执业药师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此科目难度较之年有所下降,我们很多学员都以多分的好成绩通关。尽管如此,通过对的考试真题进行研究,发现年的考试中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考试灵活性增加,不在像以前出题那样直问直答,需要辅题干加以综合分析作答,在配伍选择题里面尤为突出;第二考试更贴近临床应用,题干里面出现某男多少岁,某女多少岁现,现在什么症状等等;第三综合性增加,考查的知识点需要结合各章节的内容来的答题,比如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八章的知识点彼此穿插。尽管如此,综观年的试题来看,也有个明显特点:重者恒重,比如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定依然是考查的重点章节。同时图片题量也有增加,预计年的难度还会加大,复习方法和顺序......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