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
露凝为白,白露过后,经过一个月的变化,凝结的露积得越来越多,而且开始有了寒的属性。
由春分计起,寒露是最先有“寒”字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也。
“寒”在中医里讲是六气之一,具有收敛的特性,中医把造成收敛之势,不能外出舒展的都叫做“寒邪”。万物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天地万物都喜欢阳光与温润的东西,所以都惧怕“寒”。
这个时候草木开始凋零,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这是阳气收藏入土的最后阶段,地面上阴气渐重。所以寒露以后的阳光特别补,此时的阳光已没有炎夏时的“热*”,温暖如酥,尤其是偏阴寒体质的人晒一晒,会非常受用。
深秋,天气上升,地气沉降,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点,有利于人体降浊生清。我们可以在这个时节为身体做一次“大扫除”。
“生清”主要通过肺吸入的自然之气,和脾胃吸收的水谷之气来濡养身体,这段时间出游郊野、或登高舒展,都利于体内清气上升;
“降浊”主要是通过大小便、汗液、废气代谢、或经络疏通排出体外。
寒露养生中国传统节气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养生就是要同天地去沟通,顺应这个节气的变化。寒露之时,天地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寒露“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还要滋阴润燥(肺)。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中医讲,寒则热之,天气转寒,饮食上要多吃温养的食物。寒则易凝,同时还应该吃一些通气的食品防止气血淤堵,比如白萝卜,胡萝卜,冬天里的瓜类。
这个时候藕节大量上市,是很好的应时食品。藕一节节在沼泽荷塘都能够生长,它擅于通气化瘀,在中医里把藕节烧成炭,还可以止血化瘀。
另外,“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也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
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精粥等。
情志调养寒露寒露时节的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运动调养寒露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寒露以后,气血流注心包经,此时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像冬天怕冷,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心包经起自我们中指的指尖,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一百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脏的功能。
或者坐垫子上屈膝,双手抓脚底,慢慢把腿蹬直(蹬不直也没关系,尽力就好),每天做10-15次,养心又养肺。
此外,还要多做深呼吸,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也可选择跳跳舞、练练拳、打打球等运动。
但切忌强度不可过大,不要晚上七点后户外运动,寒露后晚上户外露水雾气重。
起居调养寒露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这个时候,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应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
热水洗脚,胜吃补药。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
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益寿的一项措施。
寒露节气“一场秋雨一场凉”,气温凉热交替,这时候要注意不要再像夏天那样赤膊露身了,以防凉气侵入体内。
随着天气转凉也该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
只是注意在早晚凉意甚浓多穿些衣服,所以,深秋季节的背包里多放一件外套是不错的选择。
养生关键就是两个不寒露到了,这天以后,两件事不做,比吃什么、练什么都保健!它们是不露腿、不进食(晚7点后)。
农历八月十九以后养生关键就是两个不:
寒露到,不露腿,三保暖,顺天意
七点后,不进食,喝足水,防脑梗
寒露,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因此,寒露过后要避免受凉,少辛增酸,预防疾病。
颈腰脚,三保暖寒露之后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的保暖。
暖颈: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
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
暖腰: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
另外,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温热作用。
暖脚: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还可以利用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虽然,在进食方面不需额外进补,不过应多吃一些偏温的食物,以预防和治疗凉燥犯肺。向大家推荐的好食材是黑木耳及百合。
七点后,不进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寒露养生重在收,对应到一天之中的寒露小时令就是吃饭。
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名平均年龄53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现晚上7点后进食、或就寝前两小时内的进食者,夜间血压不降、一直保持高位的可能性是不进食者的2.8倍。
所以,寒露这一天过后,切记晚上7点之后不要再进食了,另外,高血压患者本来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夜间血压再不降的话,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会高得多。
酸梅敛汗收元气汤配料:陈皮、桑葚,酸梅,醋、蓝莓、枸杞子、少量山楂
收敛元气,化阴生津的酸梅汤,合适这个时候喝。酸梅敛汗收元气汤。敛一敛虚浮的火气,耗散的津液和元气。人就收敛和滋润多了。
被“深燥”所伤的人,吃酸养肝血
肝血不藏的人,秋天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肝血虚的人,秋天失眠、难进入深度睡眠;
肝燥火旺的人,秋天容易发作高血压。
16岁以前小孩子,肝火旺、肝风重,多动,静不下心。
要用更深度的酸甘化阴法,滋肝肾之阴。
陈皮、桑葚,补肝肾养血;
酸梅,能滋养肝肾之阴;
醋、蓝莓、枸杞子、少量山楂等酸甘之物,感觉眼睛都明亮很多,入睡更快。
喝足水,防脑梗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脑血栓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栓塞。
另外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夜间不要因为起夜怕凉而憋尿,否则会使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大愿法师开示寒露养生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
5克桔梗、5克百合、3克菊花
3克炙甘草、1粒胖大海、适量冰糖
《药师法门健康养生随许法》一书中提到适合寒露时节润燥的养生茶——桔梗清咽茶,即把5克桔梗、5克百合、3克菊花、3克炙甘草、一粒胖大海和适量冰糖用开水反复冲饮。其中桔梗宣肺利咽、止咳,能够开肺气之郁结,宣心气之郁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