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
脊髓炎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灰质或白质发生自身免疫性炎性病变的一组疾病,该病以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二便障碍为其临床特征。
脊髓炎的发病率很低,但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文献统计为0.1~0.4/10万,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10~19岁和30~39岁为2个发病高峰,无明显遗传倾向。
脊髓炎病因
主要原因包括由病*、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次要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接种、结核病及创伤等。
脊髓炎分类
按进展速度:分为急性脊髓炎和慢性脊髓炎。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病*性脊髓炎、细菌性脊髓炎、真菌性脊髓炎、螺旋体脊髓炎、寄生虫脊髓炎及非病原体致病脊髓炎。
脊髓炎症状
脊髓炎发病急骤,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背痛,束带感,或见排尿困难。2天后,病情发展到高峰,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完全性瘫痪,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和二便潴留。
发病早期,处于脊髓休克阶段,肢体力弛缓性瘫痪。经过2~4周的时间,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排尿问题也由尿潴留转为尿失禁。
由于胸髓节段较长,且某些节段供血较差,病变常易累及胸髓;病变累及颈髓时,可以出现四肢瘫痪,可以出现双上肢软瘫,而双下肢硬瘫,高颈段(C4以上)还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病变部位在腰髓时,下肢呈弛缓性瘫痪,早期即可见肌肉萎缩;病变在圆锥马尾时,括约肌障碍明显,而无明显的瘫痪。
可见病变水平以下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完全性运动麻痹,深、浅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休克期肢体瘫痪呈弛缓性瘫,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或消失,病理征阴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恢复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脊髓炎检查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或升高。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淋巴细胞增高,部分患者白细胞和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
MRI:脊髓可见长T1长T2信号,增强MRI可见强化信号。
脊髓炎确诊条件
确诊须满足的条件
1、明确的感觉平面。
2、起病后4小时到21天达到高峰。
3、双侧的症状或体征(不一定对称)。
4、进展性的脊髓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影像学除外压迫性病变(MRI或脊髓造影,如条件不具备可行CT检查)。
6、提示脊髓炎症的表现:脑脊液淋巴细胞增高、IgG合成率升高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如果初期无上述表现,可在第2~7天复查MRI及腰穿。
确诊须排除的条件
1、发病前10年内有脊髓放射线接触史。
2、脊髓表面异常流空信号提示脊髓动静脉畸形。
3、病变范围符合脊髓血管分布,如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4、MRI异常提示多发性硬化或存在视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5、血清学或临床表现提示结缔组织病(结节病、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梅*、莱姆病、艾滋病、支原体及病*感染头颅等。
脊髓炎的治疗方式
一般治疗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热量和维生素的饮食。给予ATP、辅酶A、腺苷、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需每日检查皮肤情况,特别需要注意应力较高的骨突部位,如头后部、肩胛部、鹰嘴部、骶尾部、踝关节部及足跟部等;注意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如痰液较多,则需翻身叩背排痰。
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脊髓炎可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5天。也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7~14天为一疗程,之后酌情减量,或改为强的松口服,并逐渐减停。
免疫球蛋白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静脉滴注,连用3~5天为一疗程。
中药治疗
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宜以祛邪为要,治当解表清热,疏风利湿。后期邪*渐去,但正气已伤,治疗则以扶正补虚为主,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佐以活血通络。
其他疗法
1、血浆置换:对危重患者可缓解症状,激素治疗无效者也可能奏效。一般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2、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取患者自己全血~m1,经充氧紫外线照射后回输。每周1~2次,连用3~5周。
3、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争议,包括神经节苷脂等。
作者简介
武亮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运动康复科主任与康复研究室主任,国家卫计委“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康复基地主任。擅长神经康复、重症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中西医结合康复等,同时在康复教育和康复管理建树颇多。
本文作者:武亮
本文编辑:曹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