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江淮千年古镇的昔日繁华--季市镇(季家市)
古镇简介季市镇位于江苏省靖江市北部,地处如皋、泰兴、靖江三市交界,是方圆百余里区域内的省重点中心镇,也是靖江市第二大镇。辖24个行*村,6个居委,1个农场。面积为44.9平方公理,人口5.2万人,集镇面积4.15平方公理,集镇人口1.8万人,曾用名:季家市、季市人民公社、季市乡。季市镇始建于南唐,是一座千余年历史古镇,自古以来不但商贸发达,而且人才辈出。年荣获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年被省*府命名为"体育先进镇"。年被省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镇"。季市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蟹*狮子头""老汁鸡""大烙饼"堪称一绝,以其独特配方,美名天下。季市青龙寺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年复建,寺院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内塑各种佛像28尊。其中有苏中地区第一尊"药师佛"(横三世佛中东方佛)。历史沿革季市镇位于靖江市北部,东、北部与如皋、泰兴两市相连,地处靖(江)、泰(兴)、如(皋)三市交界处。据《广陵志》记载,季家市前汉时期(公元前—公元24年)成陆。为靖江首次大涨沙而成。长期隶属海陵,南唐元年(年)唐烈祖分海陵南5乡置泰兴县,季家市改隶泰兴县管辖。
季家市是扬子江(长江)南北水道的咽喉,为防止私盐贩卖和盗匪作乱,清雍正十三年(年)全县分为四辖:以典吏所治之地域为捕辖,驻县城;下有*桥、口岸、印庄设巡检司为*辖、口辖、印辖、印辖不久移驻季家市。清同治九年(年)泰州守备营首分兵驻守季家市。民国初年设巡警所。民国34年(年3月)季家市划入如西县,是年9月划归靖江。民国嘉37年(年)12月划如皋县,次年5月复为靖江管辖。泰兴县将所属东南的季家市及其附近的短夼、前小庄、李家圩、王锡匡等村庄划属靖江县管辖建立季市镇。
年建国后为区级市,管辖一镇四乡:季市镇、李市乡、洋港乡、禅师乡、宁界乡。
年下半年,洋港、禅师、宁界三乡划给泰兴县。季市改为区,管辖季市镇及猪业公司、中粮公司、土产公司、百货公司、油米厂、合作社、邮电局等单位。
年撤区成立季市镇。
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季市为孤山人民公社的季市大队。
年将原季市镇和季南乡辖区从孤山公社划出成立季市人民公社。季南、三元、关桥、曙光、大众、陈塘、郑家、白衣、元庆、裕福、勤勇、勤农、周王、勤丰十四个大队及季市镇为季市人民公社辖区。
年花家大队又从孤山公社划给季市公社。
年季市人民公社分为季市镇和季南人民公社。
季市镇管辖一镇、四个居委、十五个生产队(年分为卫东、红农向阳三个大队)
年县委决定将季南人民公社与季市镇合并为季市公社。管辖一镇一个居委和四个居民区、一个知青农场、十八个大队(季东、季市、季西、关桥、曙光、元庆、大众、劳武、陆家、陈塘、花家、裕福、彭家、周王、宁界、井圩、季南大队)
年体改时,成立中共季市乡委员会,季市乡人民*府。同时撤销季市人民公社。
年9月,经省、市人民*府批准,同意撤销季市乡、以其原辖区域设置季市镇,建立中共季市镇委员会、季市镇人民*府。
年3月靖江市委、*府决定将长安乡与季市镇*府机构合并办公,原长安乡行*管辖区域统一由季市镇管理,成立新的季市镇,直至现在。
年靖江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规划打造季市特色镇。相关链接:千年古镇季市历史街区规划改造明年启动古镇区将建"传统美食城"
目前,季市镇老街古宅控制性详规和老街古宅1平方公里范围改造方案已经规划设计,正在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记者从季市镇*府获悉,明年,季市镇要加大修复老街古宅,深度挖掘人文底蕴,围绕古镇打造“特色镇”形象。
季市是千年古镇,文化源远流长。镇区老街范围内仅清朝民国时期百年以上的古宅就有多间。胡家大院、朱家大院等5处古建筑列为靖江市文物保护点。前不久,季市镇对老街古宅的修复进行了设计。明年计划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万元,修复文保单位一家,修复门面平方米,选择一至两条老街道改造米,逐步完善好基础设施,加快恢复古镇风貌。结合老街古宅的修复改造,季市镇还将在古镇区打造“传统美食城”,达到“镇因美食而繁荣,美食因镇而扬名”。
在恢复古镇风貌的同时,季市镇充分挖掘人文典故,彰显文化底蕴。今年,季市镇对古镇的名人轶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人文资料进行挖掘收集,到目前为止已征集有价值的人文资料68篇。目前,介绍人文典故、民间轶事的《古镇季市》一书正在编撰中,年5月份左右将出版发行。同时,该镇正积极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对季市有影响的院址提升其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扩大人文影响。
季市老街这是我进入季市镇,看到的第一个古宅,这样的大门,是典型的苏北特色,墙体质量也很好.只可惜,我只看到保存完好的第一进,第一进的后面,主人新建了一个楼房,挡住了我的视线,按规模后面应该还有几排这样的院落。(本文文字及相关图片转自网友ghfd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样的大门当然比不上江南的徽派砖雕门,但上面的水磨砖,也是很有古意的
在上图的东面,也有一个古宅,主人很热情,只可惜墙体涂满了水泥,但大门的门墩石很有特色.
季市的古街,很有意思,它的主要街道分,东、西、南、北街,这是我进入东街后,拍到的一个古宅,它的墙体东侧,有红砖修过的迹象,从它的跶子门,可以看出当年应该是商铺,现在成了民宅,金色的阳光从天窗上照下来,洒在内宅的雕花大床上,激发了我的拍摄欲望,只可惜用光不挡,没有把内房金色阳光照耀下的雕花大床表现出来,有些遗憾。
东街号便是鼎鼎大名的“胡氏家族老宅门厅”。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间初期古建筑,抬梁式的五间木质老房,百年来,一直保持原貌,没有修缮的痕迹。它的大门别致独特,上侧门角和横梁下都有砖雕,花纹是常见的蔓草与牡丹,用来寓意“富贵万代”。进入大门,一条青石板路面,一下子把人思绪拉到了过去,恍若穿越时空。这样的感觉在东街90号也强烈的存在。(注:本段文字系楼主所添加,与原文无关。)
东街号,同样是它的大门吸引了我,吸引我的主要就是上面的砖雕,它的横梁下面也有砖雕,花纹是常见的蔓草,常用来寓意意”富贵万代”。
两边的砖雕,同样是类似的蔓草与牡丹,也是同样的寓意。
进入大门,是这样的路面,很有味道.
离开时,又拍了一张回味.
季市古镇东街两处随拍
进入东街90号的这个大门,让我震惊,这里原来应该就是一个很大的商铺,后挪为公用,也可能这里原来就是一个老字号的药铺,挪为公用后,还是一个药铺.里面房屋很高大,院子也很大,前后三进,最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建了一排公用民房,院子还显得很宽敞,那些以后建成的民房也很旧了。
进入第一进后,看到的第二进房屋,这个房子显然很旧了,还进行过多次的改造,但它的整体结构没有变,院子很大,在它的西侧增建了一排小房,上面挂着中药配制处的牌子,从牌子的新旧程度看,这处房子里现在还在进行着中药的配制.
院子的东侧还保存着古老的院墙.上面的花窗很有特色
进入第二进,就能看到第三进的房子.
在第二进,我们还能看到古老药铺的窗口.
还有这个文革印迹的柜台.
第二进的后墙,有木雕也有砖雕.
从图片上看,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的院子并不大.
第三进的屋檐木雕.房屋内部还有一些木雕,光线太暗,没有成功的图片.
从第三进看第二进,我们注意一下地面,都是磨得发亮的方砖.
季市特色美食好像是一种什么饼
这个圆圆的饼是什么呢?
李家桂花糕
季市美食季市老汁鸡
季市的老汁鸡,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遐迩。老汁鸡重在老汁。老汁配料很精,得来不易。须用上等三伏秋油、麻油、菜油、猪油配以香料成汁,然后飞禽走兽入汁烧煮,取其野味、鲜味。这样,不断加原料,取百味而成一汁,才成老汁。老汁是一般人的叫法,也有人称为脑汁,细想下来,也许称为“瑙汁”更为适宜。因为有的人家的老汁代代相传,保存了数十年之久,即便在盛夏时也呈冰状,形似红玛瑙,称为“瑙汁”,恰如其分。老汁以油料为主,水份很少。烧老汁鸡的时候把鸡洗净淋干后下锅,用文火慢慢焖,鸡浸在老汁里,因为上面是一层油,看似不冒热气,实则很烫,靠着油温慢慢就焖烂了。老汁鸡的特点是既香且酥。既有鸡的原味,又有其他各种说不出来的杂味。在季市,每家宴请亲朋好友之时,老汁鸡是必上的菜肴,它象征主人的富足,表达主家的热情。现在,老汁鸡又“孵”出了新品种。人们用老汁烧老汁肉、老汁鸭、老汁鹅。聪明的季市人还为“老汁系列”注册了商标,设计了精美的外包装,并着手研发真空包装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老汁鸡、老汁鸭等会走上流水线,远在异国他乡、北国南疆,你也能品尝到季市的老汁美味了。世纪名菜--夏水汤
夏水汤是季家市传承了一个世纪的地方特色名菜。夏水汤是季节性的菜肴,是高贵接待的象征,也是百姓人家的家常菜,品味夏水汤更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享受。
所谓夏水,是指五月夏天水中之物——籽虾、*鳝、河鱼最为鲜美。尤以梅天籽虾最佳,个个籽粒饱满,体形大而肥壮,虾脑胜似蟹*,是一年中品味河虾的最佳季节。
有幸约知己来季家市菜馆会聚,首选是家常菜,还特意点了一份有着上百年历史菜肴夏水汤,在边吃边聊之余,大家急待目睹夏水汤卢山面目,揭开神秘的面纱,约过一刻钟,美丽而又朴素,形体大方的服务员在古老的木盘上,盛放了一个青花瓷的大汤碗,从碗的造型图案上略知该汤的古老与纯朴,她轻盈健步,稳稳当当地把汤碗放在桌面当中。只见碗中之汤呈乳白色、不油不浑,几点葱花点缀,好似鱼塘浮萍,再看水中有虾、虾在水中,*鳝上下翻动,呈现出时隐时现的美妙景象,刺激了来者食客的眼球和食欲。
我们好奇的问服务员,这汤是怎么烧的,他说夏水汤是用小鱼、*鳝骨煸妙,煮烧滤去渣骨成汤,加入籽虾、脆长鱼(油炸过的去骨*鳝)单背(*鳝的背部)数滚后投入蛋清、加胡椒粉即成。此汤单背软腴、脆鱼酥松,汤味鲜美,营养丰富,不愧为世纪名菜。砧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以热情接待,晚间小宴,虽谈不上山珍海味,倒也表达了深深的乡土之情。当最后端上一碗装得满满的,园园的、红红的、亮亮的到台前时,在座者不约而同的迸发出惊讶之声:“呀”“肉元”“狮子头”、“肉丸子”、“饼烧”我说,你们所报菜名是否有错,我说不错,因地域、烹调技艺差异,习惯叫法也就各有不同,季家市人习惯地爱称它为砧肉(音:占)不是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它独特之处,历史悠久,传统技艺,实为饮食文化瑰宝。
多年前季家市是一个繁华商楼林立,纵深小巷幽静,大小河港贯通,运输商船来往穿梭,水陆码头交通便捷,人文景观深厚底蕴。从而带来饮食文化的提升,从单一的饮食到高雅的品尝,从无名小吃到特色餐饮,无不适应了当时各阶层人士的人际交往和丰富了平民百姓的生活需求。
根据季家市文史资料记载,清朝末年南街解树芝家就以祖传占肉、老汁鸡等烹调技艺,闻名季家市。上至社会名人雅士富豪贾商,及至百姓人家遇有喜庆吉祥之日,无不请解某到府亲自掌勺,烹制菜肴。
砧肉外界普称肉元,唯有季家市人称砧肉,怪就怪在“砧”字上,所谓“砧肉”就是选用前夹心不肥不瘦的猪肉,用菜刀把瘦肉剁成肉末,肥肉剁成米粒状,和以淀粉、水、酒、姜、葱汁拌匀,做成包子大小的肉团,油锅稍煎呈焦*色,后放作料烩烧,先大火、后温火直止放糖收汤,这样焐出来的占肉表面光亮,内里熟嫩,油而不腻,夹在筷子上完整无损只晃不散堪称一绝,至现已有第四代传人,继承技艺,在省级餐饮业单项比赛中也曾荣获殊荣。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口味越来越趋向营养化、健康化、传统化、多味蟹*、蛋*、虾仁占肉等多样配料应运而生,色香味形俱佳,酒店、饭店、家庭已普遍接受,并经常使用它。其味越做越鲜美,把传统的“砧肉”技艺发扬光大,锦上添花。蚬子豆腐汤
河蚬俗称蚬子,形似心脏,生长在淡水软泥里,肉可食、性寒、壳可入药。
几百年来季家市人凭借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自然规律,纵横河港水质清彻,河蚬踪迹直观可见。由于河蚬有个适合生长的栖息繁殖之地和足够的微生物,得以生命延续至今。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理想的河鲜食物。餐桌上又多了个特色菜肴,为百姓人家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家常菜。季家市人最会忙吃,蚬子豆付汤,要的是原汁原味,对如何吃颇有研究,常言说:“稻秀螺螺麦莠蚬”,蚬子最把在麦秀期间,蚬子在壳内长得满满的,所以在这时候吃蚬子汤,实是正当时,当然一年四季都有吃,但不过蚬子壮瘦而已,要做好这道菜,首先要有原汤,就是将洗净后的蚬子煮熟后,捞出蚬子,锅里的汤呈白色这就是原汤,另用容器沉淀,防止泥沙掺入,然后逐个将蚬子搿开,用油煸妙,加姜、葱、酒放入原汤煮透,加豆腐、韭菜末,适当勾芡加盐,这一道地道的原汁原味蚬子豆腐汤就成功了,但因蚬子性寒还得用白胡椒粉来中和,这样,另有一种风味。
蚬子豆腐汤基调是蚬子加豆腐加韭菜末,青菜烧蚬子肉,青椒爆炒蚬子肉,一吃就是几十年,如今人的生活在变,人的口味在变,人的健康要求在变,要求在饮食方面改善膳食结构,调整主辅配料,让不起眼的最为普通又普通的蚬子汤,登上大雅之堂、上了菜谱,在原有的蚬子汤中加入了煎饼(靖江称“锅塌”、泰兴称“摊烧饼”)咸肉、笋片、蘑菇、水饺等做到健康、营养、科学饮食。头菜
“头菜”远在一百年前就已成为季家市的名典菜肴。百姓人家喜庆婚嫁,宴请宾朋好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菜肴。它显示出主家的身份与豪华,筵席的高贵与档次。所以主家都把“头菜”视为菜中之菜,重中之重来看待,这样的传统美食,一直延续到至今。
“头菜”的配料以水发蹄筋(油发)、海参、炸肉皮、笋片、猪腰、黑木耳、白果等组成,颇具多味混和,诸色纷呈,清淡爽口,色香宜人的特色,乃属雅俗共尝之民间传统佳肴。“头菜”是一种荤素搭配的组合烩菜。筵席开席,按传统顺序先后颇有讲究,冷盆以后,首上头菜,可谓菜中之首,菜中经典。
荷叶桂花茵糕
季市荷叶桂花茵糕年前有季家市短匡王伯林兴起。其传统手艺已传到现在的第三代手中,此糕香甜可口,软韧适中,一年中不分季节都有上市,尤其夏天品尝此糕,颇有清凉之感。它以上等籼米、糯米碾成粉末,以荷叶为依托,桂花为佐料,优质白糖拌和而成上笼蒸煮,并在糕的表面刻有福禄寿多种喜庆图案,蒸熟后盖有食用大红印记,倒有几分乡土气息吉祥之意。目前,除王姓一家延续传统手艺外,还有数家也在制作此糕,经营颇为火红,制作过程趋向手工加电气自动化并举,始终保持了原始的口味。凉团
季市凉团已有数百年制作历史,风味独特经久不衰。酒酵涨烧饼
涨烧饼又名酵烧饼,几百年来是季家市人们欢度中秋佳节的一种应时传统食品。如同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八月十五宁静的夜空,星光闪烁,正当圆圆的月亮从东方冉冉升起时,家家户户用涨烧饼、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光神明,烧香点烛,鞭炮并鸣,全家尽情赏月,共进丰盛晚餐,以示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表达了人间一种美好向往。
年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在与国民**府**桥决战中,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把涨烧饼送上前线慰问新四*。“圆圆的烧饼*又*,**的烧饼慰*忙…….这样的歌谣,在*桥、季家市苏北地区一直流传到现在。
酒文化的提升科学的发酵原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松、软、香、甜多样化的涨烧饼应运而生,由大变小,由烧到煎,多味调和,正是烧饼两回*,芝麻喷喷香,饼里多松软,请君尝一尝。
涨烧饼原是季节性食品,由于它经历史的考验,市场的认可,百姓的接受,已经达到安全、卫生、可口。而今一年四季,皆有上市,已成为季家市食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在中秋节前一个月,各店家日以继夜,现做现买,车子推的,手上拎的,每年从季家市“出口”就达十万斤之多。流向四面八方城市,现已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倍感品味的乡土人情。方饼
当我看到大筒炉钳出*澄澄、油光光、香喷喷的包烧饼、方饼时,顿时勾起了70多年前季家市烧饼店的精彩回放。屈指一数,在东西南北四圈门之内,烧饼店就有十多家,单北街就有八家,其中百姓食客爱称包老三的包烧饼、方饼、斜角饼最好,名不虚传,烧饼有咸酥葱油飘香,油而不腻;甜的豆沙细软,糯而爽口,方饼四角方整,芝麻喷香,店堂内七、八位师傅忙碌不停,做方饼的,做烧饼的,搓条子的,擦酥的,一片繁忙景象。筒炉师傅衣袖高高卷起,手臂上露出一条被木炭火烤红的长长红印,一个一个地把烧饼贴到火红的筒炉内,排列得整整齐齐,经受火的考验,这不是一天的功夫,这是历史的见证,这是传统食品的完美体现。
季家市的包烧饼与*桥包烧饼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囊料的不同,季家市以厚面糊拌以葱油而成,而*桥以干囊为料(面粉加油料),没有前者口感软香,加之有猪花油渣,葱花为辅料更是别有特色。刚出炉的包烧饼在火钳上发出吱吱响声,油脂直滴,迸发出阵阵火光,只见那包烧饼,层层透酥,散发出阵阵香味,引诱人们食欲,美哉、香哉,名不虚传。
方饼是季家市人们几百年来习惯了的早晚食品,两块方饼一杯茶,醮着麻油豆板麻辣酱,这对于季家市人来说,如同西方人吃咖啡牛奶面包似的,回味无穷,每块方饼都能勾起年轮的回放。每块方饼都能联想浓浓的乡土人情。
方饼的发酵不同于面糕、馒头制作方法,它是用传统的烫酵,做出来的方饼,面质不紧、不松,不僵不硬,层次柔软,经筒炉烤制的方饼表层,品尝时也感到不僵不硬,且有芝麻香感。
季家市人无论何时何地提到方饼总感到一种亲切感,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生活乐趣。酒酵馒头
季市人是最会忙吃的,季市小吃中,叫得响的品牌食品就有老汁鸡、肉圆、大炉饼、茵糕。尤其是那个出了名外号叫周瘌子的,因做酒酵馒头出了名,人们却只记得他的外号——以我的理解,人们叫他的外号,却是对他充满着敬意呢。
进入腊月,周家就开始忙了。在季市镇的西街,一条长长的石板街路,街两侧还是那种让人想多看一眼的老式排门的旧房子,走进巷子,远远地,一眼就能看见街的一侧,放着一张帘子,帘子上,白白胖胖热气腾腾的正是刚出笼的馒头。而在帘子旁进进出出的人似乎都是排了号的,一家馒头出笼,就要包另一家的馒头菜。不知道排号是不是能给添上一抹好滋味,反正这是周家新鲜出笼的馒头的的确确好吃。
见到传说中的周瘌子,不禁要多看几眼,他戴着白帽子穿白围裙正在案板前忙碌,虽是年纪大了,却眉目清爽手脚麻利。周瘌子大名叫周志龙,今年70有6,因年幼时头顶毛发如旧时上海滩上的三毛,便得此雅号。周瘌子做馒头讲究的是和酵,亲手做米酒,放酒酿、和酵水发酵调酵,一溜十几个大缸里盖着蓬松发酵的面团。现在,这门手艺已传到他的儿子周同胜手中,并且成为季市镇包装上市的经济产品。这是后话了。
碰巧一锅馒头出炉,香喷喷的酒香、面香刹那间弥散了满街,诱得馋虫都爬出来了。周瘌子娴熟地在热腾腾的笼屉里拿出一只,放在碗里递给我,还不忘叮嘱一句:小心烫。轻轻咬一口,鲜香的馅汁就从不薄也不厚的面皮里流了出来,嚼上两口,只觉松软糯滑,由衷地问他一声:怎么会这么好吃啊。周瘌子说,季家市的水土好。做馒头与水土有多大关联,有待考证,但周瘌子的回答却让人觉着贴切到骨子里。
来周家做馒头的多是季市街上的老街坊,在享用老字号的美味的同时,或许他们更多的是在品味旧时过年的情怀。她们围聚在揉面团的案台前,帮着包、帮着朝笼屉里放——一边包,一边拉扯着开心的家常话,这些家常话离不开馒头馅,馒头馅是猪肉的还是葱花萝卜丝的亦或是鸡肉三丁,主妇们嘴上不去比较,心里却一有一杆秤。馒头发酵发得好,喻意着来年的大发,凡事顺利,主妇们自然是相信周家的,周家做酒酵馒头的手艺传到今天已是第五代,还没听说谁家在这里失过手。季市人不仅自家吃酒酵馒头,还要送人,送给城里亲戚,送给远方的朋友,一送就是一蛇皮袋。一个腊月里要做上几回馒头,自己却吃不了几个,只留着正月里烧茶招待拜年的亲戚。吃的人都要夸奖:好吃,有嚼头,盖在缸里,一个月都不开裂。季市大炉饼
曲里拐弯的,青砖黛瓦,这就是我心里的季市小镇了。恬静,淡定,时时脱出一点与时尚还不怎么协调的悠闲和舒适。
在这里,一天之中,最先醒的不是人,是曲折巷子里的烟,那煤炉里的烟,那烟囱里柴火烟薰。袅袅之中,约略透出南唐时的影子,抑或有明朝洪武年间的风味。启幕的是一阙南唐遗韵的古戏,只不过戴着今天的装束。
刘婆在这条街上住得没有这么“古”,可也有50多年了吧。50年前她认识季市镇,不是先认识季市镇的的人,也不是先认识季市镇上的砖和瓦,而是季市的饼。一种叫“大炉”的饼。婆家上门的礼中就有它的身影。谦虚的“大炉饼”做得这样精制,酥、香、甜、鲜。可见那个镇上的人是多么地享受。
也许是这酥、香、甜、鲜打动了少女的心,那时的刘妹成了现在的刘婆。
巧的是,刘妹家在饼店的隔壁,经常是粥烧透了就到隔壁买饼。这才知道“大路”原来是“大炉”。大大的土灶罡出的饼。
做饼,现在看来和其他地方的做法大致相同,一层油面,一层水面,擀上十几层,再包馅。最后裹上白色的芝麻。刘妹也曾照着做,就是没有店里买的香。后来店里的伙计告诉她:问题不在料,而在灶。
土灶烧的是上等的桃木或梨木,反正果木的柴火最好。伙计把土灶烧得热热的,再把饼子贴进去,让炭和炉体的余热焙烘。热得均,也热得匀。还热得恰到好处。饼的身上没有一点烟火气。
同样的面,同样的油,同样的芝麻,加上了火的历练,很多人成了它忠实的拥趸。有的人还将它带到外地。想象中,第一个把饼带到外地的一定是个行脚的商人。从老远的地方过来。经过季市,坐下来,叫上两块饼,要上一碗水,堂吃着。店里不时有饼出炉,香气塞了一屋子,这个时候,店堂里的客人保管嘴巴、鼻子、眼睛闲不下来。
吃大炉饼用手抓最香,假如使用筷子、碟子,那香气就白白叫东西们给占了。吃饼的人大多一手往嘴里送,一手在嘴巴下面接那些掉下来的芝麻和饼屑。饼吃完了,另一个手里等着的屑子可不要浪费了,往嘴里一按,咂一下,会吃到饼的最香。
不管什么年代,饼都是硬通货,熬得了饥。行者离店时,再包上几个,中午的饭就不再周折。路上的累,盖不了嘴里的香,一个寻思,便又走了十多里了。
刘婆看到的灶如今不多见了,现在的炉不再南唐,也不再洪武,多的是电炉,多的是烘箱。这些颇有点与时俱进的意思,在我看来少了趣味,也少了本味。但这并不影响季市人以及季市游客对它的喜爱。该买的照买,该吃的照吃。
季市北街的路旁还有炉的遗址,大大咧咧地占了小半个街道。季市人并不以为忤,也不因为它的挡道就把它拆了,或许,它就是好多人对“大炉”的一种念想。这家伙红泥大炉膛,立在喧闹的街头,聆听自行车的铃声,聆听赶早人的脚步声、咳嗽声。
远远道道从城里来小镇游玩的美女在它的面前照相,比对着他们的沧桑。粉的手在炉膛里抚摸,让它想起面的感觉。只不知漂亮的女孩是否思嫁了?沈家老虎糖在季家市和周边地区,一提及沈家老虎糖,人人都会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好像嘴里含着老虎糖,回味起它的滋味。沈家老虎糖,入口时有点酥脆,一会就粘糊糊的,既甜又香,说甜又不是太甜,说香又不是太香,真是香甜可口,恰到好处。使人吃了还想再吃,嘴里留有余香,回味无穷。
沈家老虎糖为什么在季家市和周边地区老幼皆知、如此闻名呢?这要从沈家作坊制作老虎糖的过程来说。首先是精选原料,选上好的大麦、大米、白糖、米粉、小苏打做材料,其次是沈家传统的、规范的制作技艺。
制作老虎糖,先把大麦淘洗干净,去掉沙粒和麦壳,然后倒在大箩里面让它发芽,每天洒几次水,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给大麦发芽提供适宜的条件。几天以后,大麦发芽了,待大麦芽长到两米粒长时,跟淘洗干净的大米和在一起,搅拌均匀后倒到大锅里蒸煮。砖砌的大灶,上面放一只大铁锅,铁锅上面安放一只无底的缸,一次可以蒸煮两大箩的大麦芽和大米。蒸煮半天工夫,就成了麦芽糖稀,再加适量的糖和小苏打,继续蒸煮,放入小苏打后,麦芽糖稀就慢慢收膏,水分越蒸越少,麦芽糖稀变得越来越浓稠。这时就用一根木棒搅,浓稠的老虎糖粘在木棒上越粘越多,木棒变得越来越粗,等到锅里的老虎糖全部粘到木棒上后,把木棒插到一张带孔的长凳上,让它冷却后,再用绳子勒,切割成几段。每一段放到一个均匀撒了米粉的圆盘里,用手揿扁了,约一寸厚,在上面再均匀地撒上米粉,上下撒米粉主要是为了防粘在一起,孩子们喜欢吃的沈家老虎糖就这样制作成功了。季市早晚茶季家市是一个商业繁荣、水陆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广泛、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达的商贸宝地。从而给吃食店(现称酒家、酒店、饭店、菜馆)、点心店、烧饼店、小吃店(摊)带来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路。同时也提供了品种多样、价廉物美的早、晚茶供人们食用和享受。
季家市人习惯吃早、晚茶(早晚点心)已成历史,这与市民生活条件优越,行业经营之道有着牵连关系,不单是吃饱肚皮,更有深层次领略饮食文化,细细品味,尽情享受之情感。早、晚茶范围大致有茶、粥、饼、糕、浆、汤。
茶早茶以茶代之,慢慢呷茶,辅以方饼,包烧饼等之食品小口嚼咽,细细品味,这也是一种休闲型饮食方式。
粥粯子粥(元麦粉粥)是当地人上千年传下来的天然食物,一年天就有天吃粥,一天不吃就感到不适意,好像少掉什么,有肚子填不满的感觉,想的就是粯子粥。季节性的粥有春天红豆粥,夏天绿豆粥,莲心粥,秋天番芋粥,冬天红枣粥,平时还有咸粥、酸粥、腊月腊八粥,早茶方饼,包烧饼搭粯子粥已成为你知我知大家知传统的食品搭配。
饼八十年前季家市街上有近二十余家烧饼店,其中以北街包德兴(亦称包老三)的包烧饼(咸酥、豆沙)、草鞋底、芝麻方饼;秦铁宝(亦称秦驼子)咸酥饼,马蹄酥,囊子脆,颇有名气。当地市民常以这些食品、方饼蘸酱,、草鞋底夹油条来充实一天中的第一顿。晚茶小摊点的水酵饼、茄饼、薄烧饼、大炉饼、酵烧饼、斜角饼搭小扁食(馄饨)边吃边品尝,其乐无穷。
糕季家市以酒酵面糕,松软可口著称。过春节家家拉糕几十斤,年初一吃到三十夜,年年糕,天天“高”,百姓有句顺口溜:“面糕烫进粯子粥,吃到嘴里滑索索,肚里蛮舒服。”深得广大市民欢迎,因而酒酵面糕远近闻名。同时糕的谐音“高”,因此吉祥喜庆都用糕表示意,贺寿用糕表示祝贺长寿;考中高校用糕、粽来表示考中;起房造屋用糕表示高造之喜;小孩满月用糕表示长命百岁。还有着百年历史的桂花荷叶茵糕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所以季家市的面糕店生意兴隆,越做越大,名声传遍全市。
浆豆浆有淡、咸、甜三种;用料齐备的豆腐花(豆腐脑)配以油条、蒸饭、烧饼等作为早点也很不错,清香爽口,实为大众食品。
汤60年前早茶用汤多是北街唐仁和,西街潘家吃食店为主烹调,上百年的夏水(鱼汤炸脆*鳝)、鱼交(鱼汤、炸花、青鱼鱼块)、鸡交(鸡汤、鸡块)原汁原味,配以蟹*包子,包烧饼,价格虽然不菲,平民百姓望而不及,由于名声大,声誉好,出于礼宾接待还是高朋满座。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大多市民已掌握“三汤”烹调秘诀,为自己所用,为自己品尝。
季家市人的早、晚茶理念,是健康、休闲、享受型的,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档位,更好地为百姓生活服务。
人文商号胡源泰茶庄
季家市“胡源泰茶庄”是安徽绩溪赢州乡龙川大坑口村胡允源于清朝同治八年(年)开办的。年公私合营后依然由胡允源五世孙胡锦绶负责经营,是泰州地区真正的百年老字号店铺。
胡允源生于道光十一年(年),十二岁到江苏东台一家字徽商茶庄学徒,由于胡允源聪明好学,工作勤奋,不久升为水客(负责采办和储运的外勤人员)。在此期间,胡允源了解并掌握了各种茶叶产地、质量、价格、运输、销售等情况,积累了经营茶叶生意的经验。咸丰三年,22岁的胡允源独资收购了东台“裕泰和茶叶店”,由此开创了胡氏茶庄的百年基业。
季家市“胡源泰茶庄”是同治八年胡允源携子胡树铭从姜堰来季家市创办的,先后购买了季家市巡检司十三间五架梁小瓦屋和胡云龙祖屋,共有三十间。到了胡树铭手上,季家市“胡源泰茶庄”已经很具规模,是泰兴东南最大的茶庄,现季家市东大街号就是“胡源泰茶庄”的旧址。
季家市“胡源泰茶庄”是胡允源在姜堰开创胡氏茶业后发展的第一个连锁店。光绪元年胡允源病逝于安徽绩溪老家,其子胡树铭继承父业。胡树铭是父亲刻意培养的事业继承人,他很小就随同父亲经营茶叶生意,所以熟谙茶叶经营之道,并深受茶文化的影响,胡树铭坐镇姜堰,统筹指挥,在苏中地区开办了多家胡氏茶叶连锁店。由于季家市地处如、泰、靖三县交界处,濒临长江,是苏中的南大门,因此季家市“胡源泰茶庄”从开办之日起就从未停业,足见其在胡氏茶叶业中的地位。
当年位于季家市东门的“胡氏茶庄”座北朝南,门面店三间,纵深五进。西边的两间门面房,进门是柜台,柜台后面是货架,三层货架有序地摆着若干锡罐,装有各种茶叶,并标明茶叶名称、产地、质量、价格;柜台很长,上面放着等盘秤、包装纸、算盘和帐册。东面的一间门面房侧为客厅,朝西墙上挂有字画,中间一张八仙桌上摆着瓷盘、茶具和水壶,还有两把青铜水烟袋和纸捻子,两佃农有椅子、条凳;北面是香案、香案上有香炉和烛台,供奉财神菩萨。门面房后面则是制作坊、仓库以及职工饭堂和住宿之地。整个店房的设计摆布透露出茶文化的典雅和主人迎客的热情,体现了胡氏茶叶业的经营理念。
季家市“胡源泰茶庄”房产大大小小有三十间,掌柜、伙计、徒工、杂役通常是十三人左右,其掌柜一般从姜堰总店派到季家市来。民国初年由安徽人胡炳祥负责,之后由*桥人殷荫堂、曹力生掌管。胡炳衡(胡树铭病逝后由其子胡炳衡接管茶庄)每年来一到两次,一般住两到三天,主要是查看帐目、了解情况、处理重大事务。平时一般事务由掌柜负责,如盈利分红、结算工资、管理帐目、进货销售加工等事务。全国解放前夕,则有胡炳衡的大儿子胡增善负责,他的三儿子胡增钰(字静之)坐镇姜堰。胡增善的儿子胡锦绶公私合营后一直在店里工作,直到退休。现居季家市东街的陆长江老人则在该店工作了近七十年。
胡氏一家五代在季家市经营茶叶,从清朝到解放后的一百多年,一直经营得红红火火,方便顾客、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和持之以恒、不断发展的经营理念,给季家市周边居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至今还有人时常提起。季家市老酒行昔日的季家市这个弹丸之地就已有苏北的“小上海”之美称。光说酒行就开了六、七家,看:座落在张家巷弄西边的张裕兴酒行;坝口南王金宝开的王记酒行;座落在火星庙西的童金荣酒店;朱应嘉开的老字号茂盛酒行;开得最早、最大的是季万成酒行。季万成酒行堪称最早、最大的酒行,在季家市方圆数十里之内颇有名气。表现在它的规模之大、货源充足,生意做得最红火。说季万成酒行办得特别早,是因它在解放前就有三代人经营了这个酒行。该酒行建筑在季家市南坝口北面东首,店面房三间座东朝西,两边木制柜台里山架上放着各种样品坛酒,中间店堂里放着帐台和几把椅子,两库房里摆放着几十个专用酒缸,每个酒缸都装满酒约重八百斤左右,酒缸口都用洋灰袋将缸口封得好好的,并用红布裹好扎得紧紧的。酒缸大肚子型的、外面铮亮铮亮的,远看像尊笑佛似的。后院摆放着许多备用缸,供进货时置酒。每当来到酒得门口或附近时,就可以闻到阵阵飘逸的酒香,真是沁人肺腑,大有熏得行人欲醉之势。好酒的人闻了更是垂涎三尺,讨一盅、咪几口,馋虫过瘾了,临走时买上两小坛酒,哼上小调跚跚而去。季万成酒行进货渠道很多,有的是泰兴宁界乡槽坊的,有的是泰兴珊瑚庄槽坊的,有的是如皋河北庄的,高家埭的,而绝大多数是从泰兴磨头殷家庄殷松枫槽坊进的纯粮食酒。当然进货时,须把好关。要看酒花、知浓度;要品尝酒的蜣腔子的大小,可知酒的纯度,恼人不恼人。当时这些酒的品种也很多。有小麦酒、大麦酒、荞麦酒、高梁上君子烧……,殷家槽坊每次向季万成酒行发货,都是雇员用木制山车往季市运送。每辆山车装两坛酒,约二、三百斤重,一个人在车前用绳子背,一个人在车后面,两肩膀上搭着布条编的车辫子,两只手借助车辫子握着车把使劲往前推。行进时,山车轱子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每一次进货都在一百四十六车酒。这车队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季万成酒行门口的南北街上,似祝福万成酒行兴旺大发。季万成酒行,每天一大早就开张门庭若市,来行打零酒的、谈批发的客人络绎不绝。更盛的是:酒行的酒还经常用船装运,每船要装几十大缸,每缸酒约重六、七百斤左右,都是清箩行的工人,每四人组合做杠、哼哟哼哟抬上船的。这些酒被远销到常熟、上海、浙江等地。销路越做越广,生意越做越大。真可谓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五江。季万成酒行越办越兴旺的生意经是:老少无欺、公平待客,从不扣斤压两。笑迎天下客。给来买酒的客人,不是泡茶、就是递烟,对远来客商还要设酒菜款待。更重要的是,坚持货真价实,决不以次充好,一贯讲信誉。季市季万成酒行诚信经营在周边四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后人所颂。的确,这些老字号酒行为当时季家市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汤乾号钱庄“汤乾号”钱庄的老板叫汤冬生,常州人,娶妻戴氏。汤冬生在家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又称呼他三老爹、三老板。他中等偏上的个儿,国字脸,身材不胖不瘦。清朝末年,汤冬生到季家市是从做小生意发迹的。他开始时摆钱摊子,小钱(中间带方孔的铜质古钱币)换铜板(铜质古钱币),铜板换洋钱(银质古钱币,又称银元),从中赚钱。摆了几年钱摊子,手上有了一点资本就在季家市租赁房子开钱店。开了三五年,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又把钱店升级为“汤乾号”钱庄。“汤乾号”钱庄开在季家市南街原西药房南面,坐西朝东,三间店面,前后三进,南北两边都是厢房。为了防贼、防盗,前后六道门,门板二三寸厚,坚固得很,门栓都是用的铁栓。门墙五十公分厚,墙上用铁巴子加固。两个天井的上面用交叉焊接的铁洋元盖顶。“汤乾号”钱庄用十几个人,管账先生是洪汝言,几个营业员,还有看门的、保姆、厨师。钱庄门口挂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字“今日洋价”,让顾客对当天的行情一目了然。柜台里面放着几只大木头箱子,用铁箍箍的,箱子外面包着铁皮,这是专门放钱的。(当时没有保险箱)钱庄的业务是存钱、贷款,赚取贷款利息。老板汤冬生经营钱庄很规矩,讲信誉,那时季家市店铺开得多,商业比较繁荣,又地处如皋、泰兴、靖江三县交界,所以生意越做越大,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汤冬生在*桥又开了典当。当时的汤冬生成了季家市的首富,季家市的房屋三分之一是他家的。汤冬生家的豪宅在东街现在的马路边,西边是朱家大院,东边是秦家场。正屋五、六进,每进五间,都是高大的青砖瓦房,雕梁画栋,五光十色的画檐。门楼是两扇朱漆大门,每扇门上都装有一个很大的铜兽和铜门环。门前两旁是一对硕大的、威武的石狮子,仿佛日夜给主人守门,逢凶化吉,使主人发财和安康。第一进是宽敞的客堂,雕花的格子门,格子门上的图案,象征主人吉祥平安。客堂中间摆着一张楠木八仙桌,两旁有红木的靠椅和茶几。后院里假山水榭、小桥流水,几棵参天的桂花树,还有几丛青翠欲滴的南天竹,景致清新宜人。“汤乾号”的老板汤冬生善于用人,用的管账先生洪汝言忠心耿耿,起早贪黑协助理财,做的账目日清月结,清清楚楚,多少年毫无差错。汤冬生就赠送给他一幢漂亮的四合院房子,这幢房子有大门楼子,前后两进,每进六间,还有一个青石板铺的大院子汤冬生卒于四○年,葬在泰兴的禅师殿。德信泰烟庄“德信泰烟庄”位于季家市十字街口向北二十米处,四间门面一字儿排开,坐西朝东,前后三进,两侧还有厢房,前面面临季家市北大街,后面就是水巷,真可谓庭院深深。
“德兴泰烟庄”的老板叫李国初,高高的个儿,胖胖的,头顶有点儿秃,他是一位善于经商的开明资本家。一九五O年抗美援朝的时候,他捐款捐物,为国家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打击美帝国主义作贡献。一九五六年积极响应*的号召,参加公私合营,任私方代表。李国初逝世的时候,当时县领导派员来季家市参加他的追悼大会,并敬献了花圈。
“德信泰烟庄”前面四间门面,店门正中挂着“德信泰烟庄”的金字招牌,“德信泰烟庄”五个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南、北两间是店堂,半人多高的木头柜台,一人多高的木头货架,货架里分门别类摆满了上、中、下叁等的包装旱烟,店堂里飘溢着旱烟的香气。中间两间是客厅,陈设着两张八仙桌和八把太师椅,专供顾客洽谈生意和小歇之用。
第二进四间是生产旱烟的作坊。工人们把购进的烟叶,先要撕去叶梗,再往烟叶上喷上好的豆油,负责喷油的工人叫冷致康,他口含一口豆油,抿住嘴,往烟叶上用力喷,要喷成雾状,喷到烟叶上要均匀。负责搅拌烟叶的姚玉寿等工人用木叉把喷好油的烟叶上下搅拌,把下面的翻到上面,再把上面的翻到下面,这样反复搅拌,直到搅拌均匀方好。负责打捆的工人*玉萍等,把搅拌好的烟叶打成捆。季伯勋等是负责压的工人,他们把打好捆的烟叶放到夹板里加压,压成长一米五、宽六十厘米、厚十厘米的烟块。负责刨烟的的鞠仁俊等工人,他们两手紧握烟刨,骑跨在固定好的烟块上,由上而下、轻轻地、慢慢地刨。翟福如等是负责炒烟的工人,他们先要把刨下来的粘在一起的烟丝撕开,再放到锅里妙,适时加入祖传配制的对人体无害的香料,炒过的烟丝变得既柔软又膨松。称烟的工人,用秤称成一两一堆、二两一堆。最后一道工序,是包烟的工人把称好分量的烟丝放到木模里轻轻一压,定成方块形,再用刻有“德信泰烟庄”印记的包装纸包装,即成成品,可以出售了。
第三进四间是库房,后门向北十几米远就是港河码头,港河里来往船只川流不息。“德信泰烟庄”从盛产烟叶的河南省采购的优质烟叶用船装,从长江进内河,一直运到后门口的港河码头,再请“箩行”的运输工人从船上往库房抬。两人抬一大捆烟叶,大约二百斤,从船上跳板上岸时,跳板“嘎吱、嘎吱”一晃一晃的,运输工人“吭唷、吭唷”的号子声在码头上空飘荡、回响。每购进一次烟叶,库房里就堆得满满的。
季家市的“德信泰烟庄”在靖江、如皋、泰兴是颇有名气的,闻名遐迩。一是因为它牌子老,烟庄开了近百年。二是因为它生产的早烟是用优质烟叶和上好的豆油及祖传配方配制的香料制作的,且工艺认真,工人们在各道工序操作时总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所以生产的旱烟质量好、色、香、味均佳。三是老板把利润看得低,价廉物美,薄利多销,受周边老百姓欢迎。四是季家市地处靖江、如皋、泰兴三县交界处,“德信泰烟庄”辐射范围大。过去老百姓生活条件差,吸香烟的人很少,一般的人都是吸旱烟和水烟,旱烟的销量大,每天来“德兴泰烟庄”批发的、零买的络绎不绝,“德信泰烟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鑫洪泰染坊“鑫洪泰”染坊俗称“陆家”染坊,创办于民国十年以前。当时陆汉文在江阴贵池镇一家染坊当技术指导,他对印染方面很内行,经验比较丰富,熟知印花、染布的操作过程,并能把好质量关。几个家乡的同事就跟陆汉文商议,准备回家合伙自己开染坊,他们形成共识以后,就辞掉了江阴贵池镇染坊的工作,以陆汉文和舅子景春生为主,还有另外三个合伙人,每个股东每人出资了二百块大洋,共计一千块大洋作启动资金,又得到*桥镇许志丹老板的支持,“鑫洪泰”染坊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鑫洪泰”染坊办在现粮管所后面,四间门面,坐北朝南,门面后有八、九间屋,坐西朝东是作坊,坐东朝西是生活用房。门面前面界河边竖着高十米的杉木架子,架子成“口”字形,上小下大,专供染过色的布晒、晾用的。作坊里十几只宜兴丁蜀镇产的大釉缸,用砖砌固定,可以烧砻糠加热染布。业务主要是靖江、如皋、泰兴地区农村织的土布(用纺车手工纺的棉纱织的棉布,用纺车手工纺的棉纱织的夏布)染成蓝色、黑色、蓝底白花布等品种,泰兴农村织的土布门幅阔,靖江农村织的土布门幅狭。还有布庄收的小布加工染色,然后出售。“鑫洪泰”染坊染布用的颜料是从上海、无锡颜料公司采购的,一种从德国进口的颜料质量非常好,色泽鲜艳,且不褪色,很受用户欢迎。在那落后、贫穷的年代,“鑫洪泰”染坊印染的蓝底白花布最出名,最受农村妇女的青睐。当时农村的被面、床单、妇女的衣裤、头巾、包裹衣物的包袱等均喜欢用蓝底白花布。因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认为蓝底白花布美观、大方、质朴、秀气,因此蓝底白花布风靡一时,来加工印染的多,来购买的多,是当时的热销布匹,销路好,供不应求。在那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鑫洪泰”染坊印染蓝底白花布还是采用的古老的操作方法:先要制作花版,用整张的牛皮纸,在上面刷桐油,等阴干以后再刷桐油,一般总要刷到三遍,这时的牛皮纸硬邦邦的,既有韧性又不透水。刻花版的工人用刻喜钱的刀在牛皮纸上雕刻花纹,刻出桃花、桃叶、梨花、梨叶、李花、李叶等图案。再把*豆磨成的粉和水调制成粘稠状,把花版放在印花的白布上,用刷子蘸粘稠的*豆粉在花版上轻轻地、均匀地刷,刷好以后阴干,再取下花版,再让刷好花的布阴干,然后折叠起来,用小竹子挑,把刷好花的布下到蓝色染缸里,一袋烟功夫以后,刷好花的布吸足了蓝颜色,再把布起起来,用长竹子叉到十米高的杉木架子上晾,晾干以后,轻轻刮掉蓝布上的*豆粉花型,*豆粉是不渗颜色的,白花就呈现出来,当时时尚的蓝底白花布就是这样印染出来的。“鑫洪泰”染坊染的宝蓝布也是名闻如皋、泰兴、靖江的。他家用的宝蓝颜料是从当时工业就很发达的德国进口的,加之他家染技高,操作规范,各道工序一丝不苟,所以染出来的宝蓝布颜色鲜,永不褪色。当时的年轻男女都喜欢买宝蓝布做衣裤,穿在身上很时髦,人显得很帅,充满青春气息。善于经商的生意人,看到“鑫洪泰”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相继也兴办染坊,季家市的印染业逐步发达起来。那时季家市还有东街刘泗源办的刘家染坊,石桥西*湘甫办的*家染坊,南街张裕兴办的“元大”染坊,南街季克清办的季家染坊,界河东桥一家染坊,界河西桥一家染坊,第七家染坊是张留安办的张家染坊。粮食行的“兴旺”和“中转”季家市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小集镇,方园不足两华里,位于如皋、泰兴、靖江三市交界处。几百年来,由于地势优越、独特,水陆交通便捷,人文交流甚广,带动商业繁荣、百业兴旺。历来视为*事、商贸必争之地。一百多年前季家市粮食行是三百六十行中店号最多,人气最旺,购销最大,船舶最多,客户最广,历史最长的行业。仅不足半华里的北街就开设了四十几户粮行,(不包括商界俗称倒斗儿的小本经营)绝大多数都是代客购销,收取佣金,当然本钱大的也有到产地自购自销,整个粮食成交量一天达好几百石(当时粮食容器以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相当于-斤,斗又分老斗和市斗,老斗每斗20斤,量谷用,市斗每斗15斤,量米用)。规模最大的粮食行店号有鼎丰恒、陈复成、秦鸣记、*义盛、韩鑫茂、朱鼎成、鼎泰恒等,经营品种有豆、谷、米、油饼等。店堂内外粮囤高矮交错,油饼堆至屋梁像座小山,尖尖的囤头像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峰高过一峰。在购粮人群中,有多少操着如皋、泰兴、靖江等地口音,头戴草笠推着古老的独轮木车、山车、小车,系着粮袋在人流中徐徐走动,在粮囤前徘徊,不时地拿出烟竿,装上烟丝,抽着旱烟,顿时烟雾绕绕,两眼稍闭,细细琢磨,脸庞上呈现出希望,隐藏着商机。停舶在河下的来自兴化、高邮、宝应、姜堰苏北里下河地区及安徽等地上百条粮食船,一眼望去,帆杆林立,舳舻相连,大船载粮上百石,小船也有几十石,你装我卸,你进我出,川流不息,粮食在流动,购销在互动。这样一条粮食街不就是一个粮食城吗,拿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超大型的“多而全”粮食超市。听,肩挑粮筐的号子声,粮食交易时的吆喝声,行船时篙子扑通声和摇橹划水声,木制山车、小车车盘转动的吱吱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商贸交响乐曲。季家市粮食行的繁荣与成交量已成正比,据年5月靖泰江海公司出刊的季市商情记载,每天发布粮食、油、布匹、日用杂货、肉类价格行情,季家市已成为苏北地区商情中心,各项价格均以李家市行情为准,定为指导价格。同时也带动了邻县、周边地区酿酒(白酒、高梁酒、麦酒、乔麦酒)和养猪业的兴起。生猪源源不断流向苏南,带回布匹、生活必需品,直至现在邻县养猪、酿酒业经久不衰。年苏北猪业总公司,中国粮食公司设点季家市,当时有它的道理的。季家市粮行虽多,却恪守诚信,这是生意人的基本守则,取诚于客,取信于业,才能立业于商界不败之地,百年前,粮食行业就组织起“陆陈公所”制定章程,每年古历6月24日在公所祭拜祖先,各店家将斗、斛、秤送至公所校检,并用火烙烫出年代字样,民国34年,就烙乙酉以示合格,如遇斗容量不合格用木疙瘩钉之来确定增减,烙上火印不得改动,已成为行规,直至解放后容积改为重量,斗改秤成为历史,升、斗斛等都进了博物馆。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有中国粮食公司直接管理,季家市粮食行逐步进行公私合营,代销和转开其它行业。从此,季家市的私营粮食行发展史划上了句号。百年历史中成药店老季市范围并不算大,但药店却有十多家。从前的东界河桥南首有秦春生开的久康药店,桥的北首有周季康开的周种芝药店,火星庙西门向南有季连生的开森泰和药店,南圈门北首西边有杨留生开的益寿源中药房,它的对面是刘阳生开的西药店,老十字街口南首西有马俊寿开的马福圣药房,沿街向南有封逸民开的协和园药房,老十字街向北约六十米处西侧有朱福元开的稍有名气的春生堂药店,老十字街东约五十米北侧有季懒芝开的仁寿堂药房,老十字街口向西近十米北侧有赫赫有名的周松芝药店。
提起周松芝药店,周边地区的四乡八集中,可称得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根据91年出版的靖江县志第页商业篇上记载,清朝道光30年(年)由周昭光的高祖父创立了周松芝药店,时隔36年,直到年靖江城里才有了德和堂药店。可见周松芝药店是靖江的第一家中药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百年老字号店了。
周松芝药店座落在老十字街西面,东面是王家老虎灶卖开水,西面是张家杂货铺。药店门面房三间,它是上面有搁楼,东西走向,座北朝南,店面房后西边有两间楼房供员工住宿和加工中草药用。门面房东边的两间安放约1.5米高的木制柜台,成七字形,柜台里摆放一张帐台和一张独头高凳,再往里靠后墙摆的是百眼橱,每个眼里都有抽屉,档头上都标有药草名称,柜台上放有象牙制的等盘小称。一把算盘、一只*铜铸制的冲药用的捣桶,用它冲药时会发出咣咣的响声,还有一把专用的小铡刀。店面房上面的搁楼做药库。门面房西边的一间中央摆着一张红木雕花八仙桌,它的四周及墙边都摆着靠背椅子,桌面上放着茶壶、茶碗、旱烟袋、水烟袋、旱烟、水烟及点水烟用的纸、火柴,供谈及生意和来客稍息。
周松芝药店每天日出开门营业,日落才打烊,并上好门榻,加上几根长保险栓。夜里若有人来买药,来人则从门榻上孔穴里递进药芳和钱,店员将切好的药从孔穴里递给顾客。
周松芝药店刚开始是小规模经营,并不起眼。后来周韶祯的父亲周国铸,他深通医术,亦医亦药,替病人看病酌情收费,实在贫困的免费看病,由此相得益彰,药店增添了新的生机。可是命运捉弄人,周国铸于39年早逝,年方46岁。那时,周国铸的长子周昭光由镇江中药店学徒满师回来,主持店务,次子周昭华相助。
他们兄弟二人严把中草药进货关,坚按质论价,变质、质次的货坚决不进。对购回的货及时处理,有的要晒干、的有要阴干、有的需用竹匾置、有要用竹筛放、有的需用碾槽碾成粉末,有的要用人工做成药丸,晒干后分装到罐子里。有的该用铡刀铡成长短不一的小段,有的要用薄刀切成片子,装到仓库的篾箩里。作坊里的每个加工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决不允许胡来胡弄。
站柜台的店员更是热情好客。“老爹,你是来拿药的,方子给我,请到那边抽口烟吧!”“老奶奶,你好!把药方给我,请到客厅坐会儿,喝口茶吧!”“大娘!这四剂药每个大纸包里都有一个小纸包,小包里的药要用纱布包起来煎,大约一袋烟的时辰,再把其它药放进去煨。二煎的水要少放些!”“大叔,老板说了,差两元钱就不要给了。”这种服务是多么和气,多么有人情味啊!
一般情况下,店员照方子把药配齐,分剂用纸包好扎捆、正常收款。但是每到春二、三月青*不接之时,寒冬腊月、冰冻草枯之际,贫穷人家联锅子都揭不开,衣服都穿不上,生了病哪有钱打药。这时,周家药店允许欠帐、待麦收或秋收了,再来结账,且不加利息。还有的用麦子、豆子、花生等谷物直接按市价算钱抵算,深得贫苦人们的好口碑。
更值得一说的是,药店常派店员去病人家中,查访煎药、用药情况及有什么反应,及时建议病员调换药种,望病人早日康复。
由于他们兄弟二人的悉心经营,坚持诚信,经过近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药店业务日渐扩大,声誉日益响亮。
雇用的店员由一个人增加到六、七人。据老员工讲,在原来的店员中,有曾在南京农业银行任行长的王鑫,有中共地下*员,后任沙洲商业局股级干部的潘国华,有曾任季家市商业系统文秘工作的张必昌,有在周松芝药店工作了六十年的潘利昌,还有张鹏进、李伯雄、袁恕忠等。
在年对私改造运动中,成立了公私合营国营商店,周昭光当上了私方主任,终止了周松芝药店的营运生涯。到了六十年代,国家实行医药合一,医院的配方部。季市跃华发电厂清末、民国初,小小的季家市就有二十多个油坊,十多个药店,十多家酒行,有粮食行八爿之多,酱油行有四、五爿,有染房七、八家,有十多家南北货店,有老虎灶四爿,有饭店、有各种口味的烧饼店、有银行、典当、钱庄……商机盎然。那时,泰兴的横巷有个绅士叫*辟尘认为季家市的工商贸业兴旺,水陆交通亦不错,萌发了开办发电厂的念头。*辟尘在季市的石桥南首向东约三十米处(季*河南岸)建了十多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坐北朝南。其中一间供老板办公,一间安放锅炉,两间安装五十马力卧式重型柴油机,两间安装三十千瓦火力发电机,门上写着:“机房重地,闲人莫进!”两间是柴油库房,门上写着“严防烟火!”一间屋做仓库,尚有两间是伙计们的宿舍。整幢房子的两边是堆场,摆放着杉木电线杆。据说电厂取名为:季家市跃华发电厂。整个电厂有老板加伙计近十五个人。具体分工锅炉工二人,机房二人,外线工二人,室内安装工二人,维修工二人,收费员一人,帐房一人,杂工二人。听长者回忆:那个年代,每到夜幕快要降临之前,火力发电的锅炉房早已忙碌得热气腾腾,几个伙计使着劲拉着尺把宽、丈把长的平面皮带,嘴里“哼哈、哼哈……”,约莫几分钟光景的助动,只听见“嚓、嚓”的声响,一人多高的皮带盘飞快地旋转起来,发电机启动了。一会向外线输出了电,大街、小巷顿时亮起来了,各家各户的门窗透出了亮光。路灯眨巴着眼睛,似乎向人们说:“二太阳出来了,大家晚上过好吧!”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悠闲的夜生活开始了。看:有的去澡堂泡泡、躺躺,清除疲劳;有的陪朋友去饭店聚聚;有的到坝口王金保大戏院看京戏;有的到茶馆,泡茶聊天;各个店铺的帐房坐在电灯下,起劲地拨打着算盘;亦有的三五成群地到室外溜哒溜哒……是啊!跃华发电厂给季家市夜间带来了光明,让镇区的人们夜生活过得那么舒畅,那么侠意。发电厂锅炉间的热水管排出的热水,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方便。成群结队的妇女们用提桶拎热水回去洗衣服,给小孩烫尿布,亦有人背热水回家洗澡、泡脚,冬天老人、小孩还用电厂流出的热水灌汤坞子。这真是电厂好,周围老百姓享福不少。这个发电厂的管理是很上路的。所用的煤炭是从山西大同购来的优质煤,火力旺,煤渣少,电线杆都是从山区定选的老质长梢杉木。每隔二十米左右竖一线杆,外线安装统一高度,内线安装一户一个灯头,统一度数的灯泡,店铺按要求安装灯头,所有安装都由电厂专职伙计负责,不准私拉乱接。收费的伙计持帐本于每月的上旬收取前一个月的电费。如有故障,用户及时报告电厂,老板及时派员修理。平时,厂里定期对线路、线杆、灯头查检,减少损耗。季市跃华发电厂前后经营近三十年之多,后被日本人放火烧掉,真令国人气愤!总而言之,该电厂在那个年代为当时季家市的工商贸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季家市典当铺清代中后期,一位叫周圣和的季市人就在季市开了典当铺。他成了靖江典当业的佼佼者,民国初年,除靖城、季市、广陵镇等地有他的当铺,他还将当铺开到泰兴、泰州和姜堰。这些当铺互相支持,形成网络,既便于交流行情,又便于资金周转,营业日趋兴旺。季市典当铺,地址在今季市中学面向东街的老校区,当时有坐北朝南六间屋的门面,前后三进,东西两侧,西侧是厢房,东侧是船篷屋走廊。前后三进正屋,都是土木结构的高大的青砖瓦房。三间正屋里都是铺的罗基砖,每块罗基砖的四角都搁在倒着放的陶钵上,这样既隔下面的潮气,跑在罗基砖上又发出“叮咚、叮咚”的空声响。两侧的厢房铺的木质地板。第一进门面屋全都是厚厚的木质门板,第二、三进都是古色古香的雕花格子门,每两间都用木制山墙板隔开。三进屋之间的两个大天井,都是用长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的光洁的青皮石铺的。六间门面屋是店堂,高高的柜台,柜台上放着等盘秤或几把算盘,几个朝俸(典当铺的营业员)坐在柜台里高高的独头凳上。季市典当铺的管事(现在称经理)孤山典当埭的刘洪甫,眼睛上戴着金丝老花眼镜,坐在帐台前翻着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柜台外面有十几个人,有的是来当东西的,也有的是来赎东西的。谁经济上有困难的,可以拿珠宝、金银首饰、手表、家具、衣物等来按质论价当给当铺,当铺给你钱,在一定期限内,你可以拿钱来赎回你当的物品,过期不赎,你当的物品就归典当铺了。季市典当铺兴旺了几十年,它解人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商、手工作坊的融资问题,调节经济,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幸的是后来*阀混战,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子的侵入,周圣和的当铺因不堪兵匪的抢掠而倒闭。到解放前夕,季市典当铺不复存在,季市的典当业也便就此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