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练兵场
TUhjnbcbe - 2021/8/10 2:24:00

前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他认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成为一个好老师所必备的能力素养,一个教师所具备的语言修养程度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选题缘由

作为一位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在最短时间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途径是很重要的。因此本次阅读我选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并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为的是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方向。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好语文教学的本位——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因此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本次读书活动中把“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我研究和实践的主题。

课堂现状

在未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而烦恼。如何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一筹莫展。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条理清晰、文从字顺的表达而抓耳挠腮。

在教授《夜书所见》中“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古诗时,我也仅仅只是解释“客情”的意思,告诉学生“客情”就是思乡之情。并没有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想来发散思维,来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例如作者会怎么思念他的家乡?会说些什么?

上《在牛肚子旅行》这一篇对话丰富的课文时,没能很好的抓住时机进行品读,而只是用过多的文字分析和讲解来替代读。且读的层次也不高,只是停留在读通顺这一层面上,没有进一步通过读去感受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及动作等,无法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为学生的对话营造氛围。

通过查阅学生的日记,我发现他们的日记像是在记流水账一样,没有重点抓住哪一件事情来写,泛泛而谈。回溯一下课堂,发现“病因”在我身上,我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分享生活中最有感触的素材,以致于学生把一天中发生的那么多事都写了进去,使得日记没有重点,看起来乏味。

研究实践

分析了病因,结合《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相关策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研究。

(一)能听会说发展口头语言

所谓语感的培养,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实现,最基础的就是能听会说。

1

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在4-12岁时是人类大脑中掌握语言学习的区域——布罗卡区的灵敏期,这个时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首要的就是接受外界的语言信息并加以学习内化。接受外界的语言信息,无外乎自己阅读和侧耳倾听。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字正腔圆、逻辑清晰的语言环境。以教师的示范性带动学生在学校日常的交流表达中尽量使用普通话。在日常备课时,我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字斟句酌,对于课堂问题的提问,课堂环节间的过渡语,抑或是课堂小结的遣词造句上大做文章,力求在无形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上课时,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说话发音是否标准,课下也经常就课内课文或其他文章进行朗读,同时我还选择适合对应年龄段特征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

2

联系生活体验建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紧扣住语文学习的四种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中设置丰富的语言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在理解学习课内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把外界的语言逐渐内化成自己能够运用的语言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实际拉近自己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读课文时,不仅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把课文中已经说的话看明白,而且要把课文还没说的话读出来、说出来。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第二自然段时,文中有一句是“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因为我们东山是海岛,班级同学里多少会有几个靠海的,我就在上课时请这几位同学起来描述渔船靠岸的情景,并让他们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介绍,开始他们还不太会说,后来经由“看到什么人?在做着什么事情?”的点拨和同学们的分享表达后,大部分同学的语言表达才逐渐通顺且丰富起来。后来,多数同学听着那些同学的分享都忍不住自己想象起来,纷纷想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人们正在把一篮篮的鱼往岸上拉;有的同学说说:人们正在紧张地装鱼;还有的同学说:有人正在买鱼。由“喧闹”一词,联系直接能够看到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脑中建立鲜明的表象并在脑中进行勾画。当然,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喧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了这一课的砖抛出来,引玉也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了。

基于这一次不太顺利的课堂实践,我得到两点启发:一是引导学生表达的时候,引导语言的指向性要强,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清晰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境,让学生知道问题在问什么,可以调动自己的哪些生活体验来回答。二是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还重在通过引导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独特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宝贵的体验,在交流的时候往往因为消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敢回溯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而老师此时最应该做的是以一位学生的发言作为示范点,用肯定以及鼓励来驱除学生的消极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回想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并对他们的每一次表达作出肯定。学生的分享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肯定的回应,这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得到这两点启发后,在教授《掌声》一课时,由于课文中描写的情境与当时课堂中的情境较为相似,在情境创设上我就指名一位平时很内向的孩子上台来分享他的自学心得。刚开始他比较扭捏,低着头站在座位边,不敢上台来。后来我带头鼓掌,调动同学们鼓掌,用全班的掌声为他打气。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走上讲台,说明了他的心得,尽管表达得不甚流畅,但是能够走上讲台来也已经是勇气可嘉了。课后我单独问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征得他的同意后,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分享。尽管过程漫长,但是身边发生的真实例子让同学们对文中英子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感触很深,也对于当中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分析得很透彻。这一篇课文的发生情境相对特殊,要在每篇课文每节课堂上都做到这一点属实不易,但是以此为契机,在课堂允许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营造最真实的情境,是往后我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将继续探索的。

(二)读懂善写发展书面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他才有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将那些不管是能够直接看到的事物,还是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用鲜明的表象勾画在学生脑中,进而使学生转化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概念,最终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和转化。

1

字字珠玑充盈古诗教学

《望洞庭》一课,诗人刘禹锡将八百里洞庭湖的夜景巧妙地用28个字写出来,怎样让学生从28个字中感受到洞庭湖的波澜壮阔成了我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其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和”字的意思是和谐,在备课时我就常苦于怎样通过具体的实景图片展示和语言来引导,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湖光和月光相交融的那种和谐美。为此,我向年段教研组的老师请教,向*细端老师请教,集思广益,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详细推敲。最后我运用了看图说话的方式,先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再通过学生对其感受的表述来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在表达感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在学生朗读和自己范读后,询问孩子们:刚才听老师朗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能表达出自己仿佛看到的事物:万里晴空,阳光明媚,波光粼粼的湖面,阴云密布,细雨蒙蒙,烟雨迷蒙的山。我夸他们真会想象,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把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表达出来。孩子们讨论着,交流着,争着要把表达画面补充完整。最后我又鼓励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刚才说到的都画下来。如此一来,他们都兴趣高涨。这个教学的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先在脑海中还原诗中的画面内容,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用画的形式来内化理解诗意。在古诗教学时,将古诗的画面想象与文本诵读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将看得到或看不到的事物勾画在学生脑中,进而转化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把一首古诗当做一颗种子,先根植在学生脑中,再利用多种形式的“养分灌溉”才能茂盛生长,开枝散叶。

2

开枝散叶书写锦绣文章

在教学习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存在的一个通病——写作时只会叙述自己看到的,很少针对叙述的部分进行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强调观察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同样对与文本理解和习作也大有裨益。为此,我就第五单元的观察习作,进行以“减少叙述,增加描写”为主题的写作教学。我让学生观察泡胖大海。我先提前让学生自己去泡胖大海,在泡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作了观察记录。课上又用范文进行引导,怎样把观察到的现象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出来。但是批阅作文的时候,我发现较多同学对所观察实物的描写过于生硬甚至不完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法一直使用看得见的直观形象来指导学生进行思维,因为教师们的语言修养的不足和缺点就在于此,教师应该明白抽象思维是建立于确切概念之上的,而概念又以语言创造的鲜明表象为基础而形成的。课后我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对现象的描写示范还是做得不够好,不能为现在还处于善于模仿阶段的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语言表达示范。对于这点不足,在下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有意识地增加学生优美词句段的积累,在平时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实践训练继续加强。

接着,在教授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时,我先在课上玩了“击鼓传花”的小游戏,玩游戏的过程中,我相机拍下一些精彩瞬间,还不时请在游戏过程中险些输掉或已经输掉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内心感受。刚开始同学们的词汇运用得比较简单,仅仅只会用“紧张”、“激动”等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有些还不会表达。但经过我“增加描写”的提示和屏幕上好词佳句的引导之后,同学们陆续会使用上“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等词甚至是歇后语,还运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把自己看着球却得不到的焦心和拿到球时的惊恐以及球脱手之后的欣喜表达得生动形象。经由这一现场活动,和边活动边指导,游戏完以后简单地点拨一下提纲的拟定,同学们个个下笔如有神,文章都写得生动。比之前的习作进步不少。说到底,孩子们并不缺乏生活体验,他们缺乏的只是怎样运用恰当的词语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的方法罢了。而老师和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在他们表达出现卡壳的时候适时地提供一下帮助。

努力的方向

经过长期的观察、讨论、实践与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最终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上课没有把概念讲清楚,课后就要进行无数次的复习,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这一课题实践的过程,我明白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当然我做的还不是很到位,在引导学生说话训练时,语言指向性还不够明确,也还不能时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会力求克服不足,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们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练兵场。

读吧征稿

现征教师的读书笔记、朗读作品,和家长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作品或学生朗读的心得、作品。

欢迎来稿!

投稿邮箱:wcdb

.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练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