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大井巷,历经年风雨的胡庆余堂,如今依然完整保留着清代建筑,原址原样。它也是全国惟一一家双国宝单位。在胡庆余堂隔壁,上世纪50年代曾经搬来一户普通人家——严家。从此近70年,整个家族三代人,和胡庆余堂结下了缘分。
踏进胡庆余堂,你能见到的匾额,大多是朝外挂。惟独有一块“戒欺”匾,是朝里挂的。这是创始人胡雪岩,开业之初亲笔写下的。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86个字的匾文,年来,每一位胡庆余堂的员工不管身在何处,都烂熟于心。严家三代人,也不例外。
严伯贤(严家第二代)
任何东西要凭道德做事情,这是一个,要求我们,当时我们大人也说,庆余堂里确实服务要以人为本,相比之下,要热诚服务,热心服务。
年,严伯贤的爸爸从部队转业后,分到胡庆余堂,做起了煎药工。全家搬来了距离胡庆余堂一墙之隔的空房。
年,严伯贤的妈妈也进入胡庆余堂做了家属工,参与中药制作。房子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严伯贤和哥哥姐姐,从小都是闻着中药味长大的。看着爸妈煎药,一丝不苟;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药,从不偷懒。
严伯贤(严家第二代)
当时传统的还是用煤炉煎煮,煤饼炉烧,要发火,他们生活的环境当时很艰苦,这里在煎药,上面水珠,排气通风比较差,水珠一滴滴掉下来。
在小时候严伯贤的记忆里,制膏用的锅,直径比吃饭的圆台面还要大。为了洗清锅子,妈妈还要跳进锅里去铲。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大锅饭的体制,守着金字招牌的胡庆余堂,日子却举步为艰。
年,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冯根生坐不住了。把位于西郊桃源岭下胡庆余堂的一个车间,改造成了中药二厂,做起了厂长。
胡庆余堂也跟着加入了改革开放潮流,搞起厂长负责制,激发员工积极性。80年代新品研发不断,包括胃复春片在内,不少产品拿到科技成果奖项。当年顶父母职进胡庆余堂,严伯贤的哥哥,感触很深。
严伯岁(严伯贤哥哥)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包括工厂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改进了。有奖金了,这时候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比较高兴。
年,严伯贤也考入了大井巷胡庆余堂门市部。他下苦功自学,练就了几分钟之内就认出几百种中药材的眼力劲儿。
凭着过硬的中药材鉴别技术,从药材采购员一直做到门市部经理。他记忆最深的是,每到10月,为了挑选珍贵的野山参,都要抢在其它药店前头,直奔东北的参农家里,货比三家。
严伯贤(严家第二代)
采购人参回来,一夜没的睡,位子都没,地上坐着,都是站票。我印象很深,当时80年代,一方面杭州市面不是说现在几万几万,一两千就属于很好了,我们进货也不是现在的量,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有种商品不是想买就买的,甚至在我手里,要胖大海、西洋参都是凭票的。
80年代末,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元,但他经手的各种名贵中药材,一年价值几百万。把关药材品质,严伯贤眼光毒辣。在一批两三百支的优质野山参当中,选出20来支带回杭州,再由老药工对人参做评级认定。采购环节中,曾有参老板来说情,想走后门塞一批货以次充好,都被严伯贤挡了回去。
严伯贤(严家第二代)
芦、须、纹、体,还有珍珠点,主要五个要点,凭我们的经验,凭我们的职能去把关的,回来再送药检部门上柜。后场的东西先弄好,才有优质的服务、品质,才好提供给杭州市民。
严伯贤对中药材的用心,甚至还“影响”了当年和妻子应莺的恋爱时光。妻子应莺回忆说:“我们每次出门在街上走,走到一家药店,他就马上走到药店里去,看这个参,看那个饮片,中药饮片我也习惯了,后来我们每次上街,先去看药店,药店走完,再走商店,然后再去看电影。”
年,胡庆余堂改制成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中药人的进取,也没有止步。
年,严伯贤还通过自学,考了三次试,终于考取了国家级执业中药师。现在,被胡庆余堂的下属公司聘为了生产负责人。
年,学药学专业的严家第三代严骏,大学毕业就毫不犹豫选择了胡庆余堂。在销售领域,做起了老字号新时代的开荒者。
严骏(严家第三代)
胡庆余堂也慢慢在进化,招商部成立了才两年多,我们现在找代理商什么的,往外围拓展。我们现在向内蒙、向宁夏、向西藏这些偏远的地方,现在都有我们的产品在做了,在卖了。
新中国成立70年,严家人又回到了胡庆余堂参观。这是位于临平的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占地亩,年刚刚完成搬迁。
如今的生产线,已经在朝着智能化迈进,开始试点运用工业大脑,改造工艺流程。
郑晓锋(胡庆余堂糖浆剂车间主任)
最早的时候,内包做好,外包做,是手工转运。流水线一出来,我们就节省了劳动力,速度也快了,每天出来的产量也能上升。
严伯贤说,以前靠人工灌装的比较多,没有瓶装的,都是一支支(玻璃)的,破损率很高,产量又上不去。
新中国成立70年,中药行业从曾经的小作坊,逐渐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但不变的是“戒欺”的祖训。
药业关系到性命,
到时候救人一命,
是感恩不尽的,
一代人一腔热诚,
都扑在胡庆余堂,
我也希望他传承下去。
——严伯贤(严家第二代)
想把这个精神延续下去,
我觉得有可能我下一代,
还是会让他们继续从事医药行业。
——严骏(严家第三代)
《明珠新闻》系列报道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我们三代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
每一个家庭都见证了这座城市
这个国家的成长
编辑: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