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画卷新——益阳市产业扶贫一线报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王志红文凤雏
唐婷郭云飞肖欣杨军
时光的河流弯过益阳,为它戴上一枚闪亮的徽章: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地标——
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以故乡益阳清溪村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小说艺术再现了新中国农村从传统生活走向现代起点的风云激荡,益阳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奋斗与憧憬浓缩于笔底,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象征。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一场深刻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大变革到来。雪峰山下、洞庭湖畔,一幅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长卷,徐徐展开。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这方茶香鱼跃的山水,探寻这里产业扶贫擎起脱贫梦想的攻坚故事、决胜之道。
(6月30日,安化县马路镇云台山顶,标准化的生态茶园与远山、云海、绿树相互映衬。目前,茶产业已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健摄)
安化云台山,海拔米,常年云雾缭绕,如入仙境。
好山出好茶。大清早,采茶“老把式”邓宏元就背着背篓上了山。
“以前茶叶价格贱,没人要,没想到,现在成了‘摇钱树’。”望着眼前碧翠的茶园,65岁的邓爹爹笑得爽朗。在茶园打工有收入,土地流转给镇里茶业公司有租金,邓爹爹全家脱贫,日子在氤氲茶香中有了更多盼头。
笑颜背后,链接的是益阳以产业扶贫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实之路。
曾经,摆在农业大市益阳面前的脱贫任务艰巨:全省6%的贫困人口在益阳,安化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脱贫攻坚,益阳如何奋起作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益阳脱贫攻坚指引方向。
“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传统鱼米之乡益阳资源丰富,有山有湖有茶有鱼。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定力。
以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建设为动力,益阳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级产业工程,做足做活特色农业大文章,因地制宜实施“一县一特色、一片一产业”,构筑产业扶贫“主支撑”。
大山坚韧、大湖壮阔,大山大湖赋予益阳人惯经风浪而又百折不挠的品格。牢牢扭住产业扶贫“牛鼻子”,铆定方向坚定前行,益阳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之路。
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沅江芦笋芦菇、赫山有机大米、资阳休闲食品、大通湖生态养殖,7个县市区个个亮出特色产业,形成绿色品牌,一大批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变“输血”为“造血”,益阳70%以上的贫困群众主要依靠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从38.8万人降至1.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9%降至0.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深度贫困县安化于年脱贫摘帽。
产业促民富,山乡又巨变。7月下旬,由省委书记、省长带队的全省产业项目建设观摩团走进益阳,感受产业发展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虾农正忙着收获稻虾。来源:益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