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宝庆印象苗族杨家将故事历经多年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苗族

在“楚南极边”的城步苗族自治县,

流传着苗族杨家将故事,

它与山西“杨家将”同样英雄盖世,

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

历史故事

“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是苗族群众根据城步当地杨姓苗族祖宗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杨洪等五十多位历代苗族英雄的真实故事,经口头加工而发展演变出来的民间口头文学,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城步及周边的绥宁、新宁、靖州和广西龙胜等县市的苗族地区。

苗族杨家将故事主要讲述城步杨姓苗族历代先祖保家卫国、除暴安良、为民祈福的英雄故事,广泛流传的有《飞山峒神杨再思》、《杨再兴血战小商河》、《杨金花乌饭救兄长》、《崇祯皇御封杨家将》等上百个传说故事。

主要特征

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它讲述的都是当地苗族祖先从唐代到民国初期的历史故事;

二是内涵的丰富性,这些故事虽然短小朴实,但充满苗民族的传奇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蕴含了中华民族忠、孝、礼、义、信等道德传统;

三是形式的多样性:它从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延伸至说唱、苗款、传奇、戏曲、年画等表演形式,几乎涉及民族民间文学所有类别,对研究城步苗族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价值01颇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

苗族杨家将故事代表性作品有“赵家天子,杨家将,换朝不换将”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是中国南方杨氏先祖杨再思在平定靖州飞山南林寨之后,回到了城步京凉坪(今城步茅坪镇金塔村)安度晚年。此时,杨再思已有84岁高龄。由于他声名显赫,死后,他的10个儿子自然要请地理先生为他选一处好坟地风光大葬。

后周显德元年(年)杨再思以94岁高龄离开人世,一位姓龙的先生为杨再思令公勘察墓地。先生边行边看,最后选中了“竹枝坡”(地处今城步县县城东北面三十六峰中部的半山腰里)这个地方。先生交代挖墓穴的人说:“你们挖到下面发现有石板时,就不要再往下挖了。”然而,挖墓穴的人偏不听先生所言,一定要看一看下面的究竟。结果,石板刚撬开,一对大鸟从里面一齐飞走了。此时,先生已有感觉,连忙赶往山上责问挖墓穴的人。先生问:“鸟往哪个方向飞去了?”答:“往南方飞去了。”先生也不多说,急忙往南追去。当走到白蓼州河边时,先生发现对岸龙潭岩上有一股龙脉在显动,先生叹曰:“早知婆阳河,免葬竹枝坡啊?”此时,有一位看牛孩童在河里洗澡。先生问:“小孩,这潭有多深?能下去否?”孩童答:“有房屋深,我常下去。”先生又问:“你看到潭底有什么东西吗?”孩童回答:“潭底旁边有一个洞可进西边的岩山,洞内光芒四射,有头大水牛长着一对很长很大的角,张开大嘴坐在那里。”先生继续问:“你家有什么人?”孩童回答说:“双亲早亡,给别人看牛糊口。”先生同情小孩,要小孩将他母亲的尸骨取一部分用稻草裹着送给他。

按照约定时间,小孩将他母亲的尸骨取来了,杨再思的家人也按先生的意思将杨再思的部分尸骨用红木盒装着送来了。先生告诉孩童:“进到洞里后,把这些尸骨放进牛口内,先放红木盒装的,后放稻草包着的。”可小孩非常聪明,先放自己拿来的,后放杨再思的。可是,他先把自己母亲的尸骨放进去后,牛口便闭合不开了。他只好把杨家拿来的尸骨挂在了牛角上。小孩回到岸边,先生问其情况,小孩实话实说。于是,先生屈指一算,算出中国就要改朝换代,姓赵的很快会得天下,姓杨的只得做将帅,然后念道:

“骨葬龙头出天子,骨葬龙尾出状元;骨挂左角左将帅,骨挂右角右将*;赵家天子杨家将,换朝不换将;赵家天子十八代,杨家将*万万年。”

这个故事可能是杨再思的后裔子孙编出来的,但历史说来也巧,大宋江山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宋朝灭亡,其辉煌不过三百多年。而城步杨姓自宋代开始就代代有才人,将星永辉。历史却印证了这个别出心裁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南方的杨氏先祖“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的墓葬地说起,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将杨家将才辈出的历史事实融入到神话故事之中,说明故事编出者的想象力是何等丰富。

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02

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往往与历史有关。据说,在城步儒林镇大竹坪村一个叫“鳌鱼上天”的山上有一座杨文广墓,这座墓在解放后有当地村民上山砍柴或放牛时发现过。城步杨姓苗人过“乌饭节”的习俗就来源于杨文广,说杨文广南征时,被敌所俘,关在柳州内罗城里,其妹去送饭,但常被狱卒吃了。聪明的杨金花便想了一个法子,她从山里采来乌泡草和南天竹叶子捣出汁液,用糯米煮成乌饭。狱卒见饭粒变成了乌色。以为饭里有*,就不敢拿去吃了。杨金花为救哥哥杨文广,将一张写上密信的纸条包好放入饭钵下,杨文广吃完饭时,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得知妹妹杨金花已带兵埋伏在城的周围。于是,砸断枷锁,冲出牢房,里应外合,打败了敌兵。而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日,恰好又是杨文广的生日。晚上,杨家在自己的营寨里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共庆胜利。为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杨家人就把这一天定为“乌饭节”。

另外,城步杨姓苗民至今还保留在农历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说是有一次,杨家人在端午节前一天(即农历五月初四日)出征打仗,敌方始料未及,结果杨家打了大胜仗。从此开始,杨家人便把过端午节的日子改到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日,这便是城步杨姓苗民在农历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来历。

03值得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

城步杨家将与通俗历史小说《杨家将传》所描写的杨家将极其相似,他们除有勇有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讲义气的高贵品质。例如,杨再兴为报岳飞不杀之恩,追随岳飞北伐抗金,多次血染战袍也在所不惜,直到在小商桥追杀金兵时为国捐躯。其英勇献身的精神,无不令人赞叹。故后人有诗吊曰:东南一棒无鼓响,西北乾方坠将星。未曾享受君恩露,先向泉台注夜萤!

到了元代,世居赤水峒的杨正衡、杨通贯(即杨完者)父子也是一代忠臣良将。据元史记载,元至正初年,人民反抗元廷统治日盛,四方群雄蜂起,元廷急令各地“勤王镇乱”,受恩于元廷的杨正衡、杨通贯父子积极响应。一日,杨正衡在家设宴饮酒曰:“士君子居乱世,当为国出力,岂可效乡里小儿,狐起鼠辈之为也!况且吾祖辈对朝廷忠贞不渝,受朝廷恩待,即使我们丢掉所有家中财产,也应为国除贼,以光祖宗,尔等能从吾否?”众皆曰:“一切听从衡公召唤。”杨正衡见大家都响应他的号召,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急率苗*北上,一举将武昌等地收复(见《元史·达识帖睦尔》)。由此可见,杨正衡父子兄弟对朝廷是何等地忠诚。后来,杨正衡在粤西征战时,因粮草未济,战死疆场。杨通贯在“杭州兵变”中,被降将张士诚所害,杀身成仁。父子二人皆成千古传颂的忠臣良将。

尤其在边患频繁的明代,城步杨氏一族更是将才迭出。继保卫边疆,浴血抗敌,战功赫赫的总兵杨琳、杨洪兄弟为国捐躯之后,其子孙戌边卫国者有30多位,生涯达两百余载。故明崇祯湖广监*监察御史杨乔然在总结其祖上功绩时说:“明代靖边之功,惟我杨氏之最。”还有后人说:“再思氏族繁荣发达,文能治国,武可安邦。”

苗族杨家将故事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比较完整生动地记述和反映了城步苗族的历史和古老文明。它是没有民族文字,只有口头文学的城步苗族的英雄史诗,对研究城步苗族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END·

■■■■

编辑

佳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