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电头条茅奖得主陈彦写装台,自比 [复制链接]

1#

提示:点击上方"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免费订阅本刊

电视剧《装台》播出后获得不俗好成绩,这跟该剧的原著作品的深厚文学基础有关。《装台》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陕西作家陈彦同名小说。先看看陈彦的简介吧陈彦,年出生,陕西镇安人,一级编剧,文化部优秀专家。他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装台》获“中国好书”、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主角》获“中国好书”、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如此高产,如此低调,陈彦究竟掌握了什么样的秘诀?

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装台》最吸引人的,是小人物摸爬滚打的生活。这也是陈彦最拿手的。陈彦是陕西镇安人,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和文艺团体打交道的20多年间,对这些幕后最辛苦的“装台人”再了解不过。“说实话我太熟悉了。我在里面浸泡了几十年,不是体验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我本身是其中一员。我在院团工作时,外出演出当装台工人不够的时候,我也参与过装台和拆台,对这个工作深有体会。一场演出需要他们搭建舞台供别人去唱戏,做的都是幕后工作,非常辛苦。随着戏剧舞台越来越复杂,本团的人完成不了装台的工作,就要雇人。一开始雇一些农民工,请他们做搬运等一些基础性工作,渐渐地,雇佣的人越来越多,也包含了一些技术活,也有了团队,《装台》中的刁顺子就是这样一个工头。”陈彦说,这群“装台人”让自己非常感动。“他们所做的都是幕后最辛苦的工作,他们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舞台、如此美丽的灯光,而当灯光亮起大幕拉开的时候就看不见他们了。他们是普通劳动者的代表。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和他们一样,都在为社会的发展做着最为辛苦的幕后工作。这种劳动之美和舞台上呈现出的美是一样的,其中具有一种比较大的隐喻。”积攒了20多年的故事,让陈彦欲罢不能。他直言,非常熟悉《装台》里这些人物的生活,如果不写出来,连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谈到自己的第一个创作秘诀,陈彦这样说:“如果你对一个东西不熟悉,下笔的时候就没有游刃有余的感觉,就泡成了’胖大海’,效果不会好;反之,则会下笔如有神,还可能有神来之笔,拥有大的生活储备,才能做’压缩饼干’。”

爱阅读,也爱背诵

陈彦从小生活在商洛的山里,家里没有多少书,印象中他看的第一本比较“大”的书是《高玉宝》。后来长大些,他就开始看当时最盛行的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的、屠格涅夫的、果戈里的、普希金的,读得很疯狂。工作后,他住在宿舍,床上靠墙码着半人高的书,晚上就睡在书堆边。每一本书都认真看,还在上面画各种杠杠、做笔记。他认为,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坚守住自己喜欢的东西。“自从我喜欢文学,一直就没有改变。今天这个时代,诱惑很多,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有各种速成法、厚黑学,教你怎样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听着有道理,但真的没道理。所有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去扎扎实实扛下去的,扛到最后可能做出一点事情,但扛不到最后一定不行。”他最强调“两个阅读”:读生活和读书本。“每个人接触的生活有限,在有限的土地上去接触生活,再通过阅读,了解别人的生活,了解整个世界,然后回过头来思考我们的人生,很多东西就开阔起来了。生活需要细嚼慢咽;阅读则需开疆拓土、冲出云层。”除了阅读,他还注重背诵。“我大概有十几年在早晨一边跑步,一边背诵。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背过了,《四书》加起来也就五六万字,加上《庄子》的《逍遥游》《秋水篇》等,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和一些佛教经文,十几年也就背了十几万字,算下来一月也就多字。当然前边背过,后边也忘记了,大脑毕竟不是电脑储存,可也算是比较扎实地把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咀嚼了一遍。读传统,读历史,读老剧本,读明清笔记,也读先锋小说。读不懂,我就硬读,找评论导赏来按图索骥。”

业余时间全给了写作

生活中的陈彦自认为是个比较简单的人。“我平时不喝酒、不应酬,上班好好工作,下班读书写作。其实一个人如果减少了应酬,就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做事。有些东西看着热闹,有时候非常痛苦且浪费时间。”陈彦写《装台》写了两年多,写《主角》也用了两年多。“写作都是用业余时间,周六、周日和节假日都在写。写《主角》时在陕西行*学院上班,充分利用了四个寒暑假的时间。有时工作日下班回去也能写上来字。几十年,我几乎把业余时间都交给它了。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加上上班,这就是我的生活日常和文学日常。因为爱好,我也就能忍受住寂寞和痛苦。”

作家不要太专业

陈彦的两部重要作品《装台》和《主角》都和戏曲有关。按说这样风格的作品并不是影视剧的热门,但事实却又背道而驰。从编剧的角度来分析,陈彦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创作重要的不在于写哪一个职业,而在于里面所涵养的人性深度,是不是对更多人有一种代入感。拼命去写最大众的职场未必能写出很优秀的作品。”他认为,文艺作品要写热腾腾的生活,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生活气息里面透射出各种思想、价值观。“如果作者直奔价值、思想去写,作品就没办法看了。创作要获得对生活的概括力,今天的作家面临的其实就是对社会生活概括力的问题。很多英模人物事迹非常感人,可创作出来后,形象就虚假、二维扁平化了,这意味着我们的概括能力、认知能力、洞穿能力、塑造能力都还不够,要真正走向世界,得有我们无尽的被人认同的民族精英和平民英雄的故事。”另外,作家尽量不要太过专业化,尤其是在中青年阶段,这可能会固化自己的圈子和认知。“西方很多作家是媒体记者出身,接触生活广泛,采访就是认识生活、接触各种对象的过程。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各种窗户都打开,就可能得到更多信息。视野开阔对写作尤其是思维的经纬度是有利的。”近几年,陈彦开始大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