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基原问题探究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http://www.pfzhiliao.com/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基原问题探究(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暨南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

由于受当时植物、动物和矿物研究水平的限制,更兼受原地方成方制剂中药材基原存在问题的影响,中国药典年版至年版药材的来源项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原动物、植物的鉴定不准确、名称不规范、来源混淆、同物异名等,上述问题可能在临床上影响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年版,虽然年版一部起草时专门设立基原修订的课题,初步解决了泽泻、决明子、薏苡仁、苦地丁、禹州漏芦、虫白蜡、石膏、白矾和皂矾(绿矾)等9个品种的基原问题,但尚存其他品种基原问题未能解决。据对中国药典药材基原的进一步考证,认为年版尚存在下列问题需研究修订,建议国家药典委等主管部门,组织中药鉴定专家进行专门论证。

1涉及物种的问题1.1哈蟆油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哈蟆油动物基原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chensinensisDavid。《中药大辞典》和《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多种著作及文献均将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Boulenger同时作为哈蟆油基原。根据谢锋等对中国东北产林蛙属物种与中国林蛙关系的研究,发现哈蟆油的基原中国林蛙的东北居群与中国林蛙不是同一物种,而是一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有效种,应属于东北林蛙R.dybowskii(Guenther,),而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R.chensinensischangbaishanensisWeietChen或尚志林蛙R.semiplicataNikol’skii为该种的同物异名。东北林蛙仅分布于中国东北,而中国林蛙的分布仅限于中国戈壁经阴山山脉、燕山山脉到山海关的以西及以南地区,即在东北无分布,《中国动物志》等权威著作和文献的研究均支持这一观点,有关形态学、基因、染色体核型及同工酶电泳研究均证实东北林蛙为哈蟆油的正品动物基原。

众所周知,药材哈蟆油产于东北,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哈蟆油的动物基原不可能为中国林蛙,而应为东北林蛙R.dybowskii。故建议中国药典进行修订。

1.2桑螵蛸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桑螵蛸的基原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maculate(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的干燥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而“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之“云南森林昆虫分布名录”收载中华螳螂T.sinensis(Saussure)、大刀螂T.aridifoliaStoll、广腹螳螂H.patelliferaServille;《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要》收载中华大刀螳T.sinensis,棕污斑螳S.maculate,广斧螳H.patellifera和枯叶大刀螂T.aridifolia。上述情况,说明其存在种和中文名混淆问题。另据研究,“长螵蛸”的原昆虫应为狭翅大刀螳T.angustipennisSaussure、绿棕污斑螳S.nemoralis(Saussure)和棕污斑螳S.maculate;而“黑螵蛸”的原昆虫应为广斧螳螂H.patellifera和勇斧螳H.membranacea(Burmeister),“团螵蛸”的原昆虫应为枯叶大刀螂T.aridifolia。另外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但与药典来源均有区别。

故中国药典需要对桑螵蛸的来源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修改动物基原的中文名和“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对应的昆虫基原。

1.3胖大海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胖大海的植物基原为胖大海SterculialychnophoraHance。但据考证,SterculialychnophoraHance与Scaphiumaffine(Mast.)Pierre和ScaphiumlychnophorumPierre为同一种,其中文名应为长粒胖大海,也称红胖大海。《广西植物志》锦葵科胖大海属长粒胖大海Scaphiumaffine也属该种。另ScaphiumwallichiiSchottetEndl.为同属另一种,根据种子的形态观察及L.Pierre《印度支那森林植物图志》(Fl.For.Cochinch.)的描述,其与目前使用的药材胖大海相符,SterculiascaphigeraWall.为其异名。

故认为中国药典药材胖大海的植物基原应修订为胖大海ScaphiumwallichiiSchottetEndl.。

1.4重楼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重楼的植物基原为云南重楼ParispolyphyllaSmith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或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Smithvar.chinensis(Franch.)Hara。但《中国植物志》拉丁学名P.polyphyllavar.yunnanensis对应的植物为宽瓣重楼,七叶一枝花的拉丁学名为P.polyphyllaSmith,而拉丁学名P.polyphyllavar.chinensis对应的植物为华重楼,华重楼为七叶一枝花的变种,与七叶一枝花为不同的植物种类。据笔者调查,实际商品重楼的基原植物有宽瓣重楼(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华重楼、狭叶重楼P.polyphyllaSm.var.stenophyllaFranch、毛重楼P.pubescens(Hand.-Mzt.)WangetTang和平伐重楼P.vaniotiiH.Léveillé等。其中七叶一枝花和华重楼的原植物形态非常接近,仅花的特征有少许区别,而二者根茎的形态相同,故从药材上无法区别二者;但二者的分布区域不同,前者仅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和贵州,后者于华东、华中和华南均产。实际应用和检验中,宽瓣重楼(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华重楼均作为重楼的正品。另根据的本草考证,重楼古代产地有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湖南、甘肃、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上述江西、湖南等地所产者,即为华重楼,证实华重楼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故认为中国药典药材重楼的基原应为宽瓣重楼(云南重楼)P.polyphyllavar.yunnanensis、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或华重楼Parispolyphyllavar.chinensis。

1.5蓍草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蓍草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蓍AchilleaalpinaLinn.。但《中国植物志》和FloraofChina(FOC)中蓍的拉丁学名均为A.millefoliumLinn.,该种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及东北少见野生,河南也有分布,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伊朗、蒙古、苏联西伯利亚。而《中国植物志》和FOC中A.alpina的中文名均为高山蓍(alpina即高山之意),该种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东部;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也有。《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均记载蓍实(蓍的果实)产于河南。作为药材蓍草或一枝蒿的基原植物,除中国药典外,内蒙古和新疆的药材标准均有收载,说明内蒙古和新疆均有分布。而各种中药著作对蓍草的基原植物记载不一。《中药大辞典》收载蓍草为高山蓍A.alpina(异名:A.sibiricaLedeb.,A.mongolicaFisch.exSpreng.)的全草。伊钦恒在校注《花镜》时对蓍草进行了注解“学名A.sibiricaLedeb.,花也有淡红色或白色的。”《全国中草药汇编》收录有蓍草的基原植物3种,蓍草A.alpina、蓍A.millefolium和云南蓍A.wilsonianaHeimerlexHand.-Mazz.。根据中国药典性状描述,似接近蓍A.millefolium,但《内蒙古植物志》记载高山蓍全草入药,又入蒙药,亚洲蓍A.asiaticaSerg.只入蒙药,而蓍不入药。

综上所述,蓍草的基原植物蓍和高山蓍等,从古到今均有混淆,究竟系蓍或高山蓍,或二者兼用,确切的结果尚待进一步调研考证。

1.6肉苁蓉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肉苁蓉基原植物之一为管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Schenk)Wight,《中国植物志》该种的名称与中国药典相同,但FOC将该种修改为蒙古肉苁蓉C.mongolicaBeck,管花肉苁蓉作为其俗名。C.tubulosa发表于年,寄主植物为柽柳属TamarixLinn.和Atriplicis属,分布于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朗、土耳其和印度。据内蒙古大学曹瑞考证,其主要特征为花冠长3.4~3.6cm,花冠金黄色,有时近花冠筒檐部堇菜紫色。而从中国新疆采集的中国药典称谓为管花肉苁蓉C.tubulosa的标本,花冠长4.5~5.9cm,花的颜色为白色、乳白色、紫堇白色、玫瑰红色和紫色,与C.tubulosa花冠长度和颜色差异甚大。在中国目前还没有采集到真正管花肉苁蓉C.tubulosa的标本。

故认为该种实际在中国无分布记录,结合FOC和文献的记述,中国药典收载的管花肉苁蓉C.tubulosa实际为C.mongolica,曹瑞认为中文名以红柳肉苁蓉为宜,建议中国药典作修改。

1.7山香圆叶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山香圆叶植物基原为省沽油科山香圆TurpiniaargutaSeem.的干燥叶。《中国植物志》和FOC均收载山香圆T.montana(Bl.)Kurz,属省沽油科山香圆属TurpimaVent.,而《中国植物志》和FOC中T.arguta(Lindl.)Seem.为同属另一种植物锐尖山香圆,二者的叶、花及果实均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中国药典山香圆叶的性状长7~22cm,宽2~6cm,先端渐尖,叶革质而脆等特征,其基原应为锐尖山香圆T.arguta。故建议进行修订。

1.8块根糙苏和螃蟹甲

中国药典年版四部附录藏药材块根糙苏的植物基原为唇形科块根糙苏PhlomiskawaguchiiMurata;另收载藏药材螃蟹甲,基原为螃蟹甲Ph.younghusbandiiMukerjee,部标藏药和青海藏药收载情况相同。据考证Ph.kawaguchii为Ph.younghusbandii的异名,故该两种药材的基原实为同一种。而块根糙苏在《中国植物志》的拉丁学名为Ph.tuberosaLinn.,为糙苏属PhlomisLinn.另一种植物,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生于湿草原或山沟中,分布海拔为~m,中欧各国,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原苏联及蒙古国也有,此与藏药材的产地明显不符。而螃蟹甲分布于西藏海拔~m的干燥山坡、灌丛及田野。

故中国药典药材块根糙苏和螃蟹甲的基原植物应同为螃蟹甲Ph.younghusbandii,且2种药材药用部位均为块根,故应予合并。

1.9紫檀香

中国药典年版四部附录药材紫檀香的植物基原为豆科紫檀PterocarpussantalinusLinn.。紫檀在《中国植物志》的学名为P.indicusWilld.,又名印度紫檀,青龙木;而P.santalinus对应的中文名为檀香紫檀,系外来种,在中国仅有少量栽培,《中国植物志》未收载。关于药材紫檀植物的基原,不同的著作观点各不相同,有谓檀香紫檀的,有称为紫檀的,还有檀香紫檀和紫檀二种的。有学者考证认为,紫檀基原植物应是檀香紫檀。

笔者认为,药材紫檀质致密而重,所含红色物质易溶于乙醇,久置色变深等特征与檀香紫檀相符,确切结果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1.10藏菖蒲

药材藏菖蒲中国药典年版以前收载于附录,植物基原为菖蒲AcoruscalamusLinn.,自年版始至年版均作为正式标准,基原改为藏菖蒲A.calamus。《中国植物志》中,拉丁学名A.calamus的植物为菖蒲,未收载名称为藏菖蒲的植物,也无藏菖蒲之别名。四川省药材标准收载有药材建菖蒲,基原植物为菖蒲A.calamus、藏菖蒲Acorussp.(未定种)和建菖蒲Acorussp.(未定种),该标准的处理情况说明,藏菖蒲不同于菖蒲A.calamus;另药材藏菖蒲的基原植物生于海拔m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分布于西藏,也佐证其为不同于菖蒲的另外一种植物,其正确的学名待鉴定。

认为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得出正确结果后再修订。

2基原拉丁学名的问题2.1丁香和母丁香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丁香和母丁香基原为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中国植物志》和FOC均未收载该种。丁香原产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亦有少量栽培。该种在《中国植物志》网站的名称为丁香蒲桃Syzygiumaromaticum(Linn.)Merr.etL.M.Perry,俗名丁子香,但未收载种的具体内容。《世界药用植物速查辞典》记载丁香(丁子香、小叶丁香)以S.aromaticum为正名,E.caryophyllata为异名,文献著作一般也以S.aromaticum为正名,而将E.caryophyllata作异名。

故认为中国药典药材丁香和母丁香基原植物的学名应修订为S.aromaticum。

2.2五倍子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五倍子的基原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青麸杨R.potaniniiMaxim.或红麸杨R.punjabensisStew.var.sinica(Diels)Rehd.et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5倍子蚜Melaphis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而“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之“云南森林昆虫分布名录”收载瘿绵蚜科五倍子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l),《中国动物志》名称为角倍蚜S.chinensis。蚜虫名称有混淆,且缺科名。M.chinensis一名由Baker在年命名,其把来自北美和中国的五倍子蚜同归属于该种,后经Eastop研究,发现来自北美和中国的五倍子蚜并不相同,实为2个不同的种,中国的种为S.chinensis。

该种中文名有五倍子蚜和角倍蚜,认为可保留五倍子蚜名称,增加科名,修改拉丁学名,故中国药典五倍子的基原昆虫宜修订为瘿绵蚜科昆虫五倍子蚜S.chinensis。

2.3木棉花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木棉花植物基原为木棉科木棉Gossampinusmalabarica(DC.)Merr.。《中国植物志》收载木棉科木棉属BombaxLinn.植物木棉BombaxmalabaricumDC.,G.malabarica为异名;FOC将木棉科归并至锦葵科,并且把木棉的学名进行了修订,该种变为锦葵科木棉属植物木棉B.ceibaLinn.,而将B.malabaricum和G.malabarica均作为异名。

认为木棉学名的变化系由科属的变化造成,种实际上无实质性的变化,但中国药典木棉的拉丁学名的属名与FOC相同,而种加词又与《中国植物志》相同,故建议把学名改为B.malabaricum,即与《中国植物志》一致。

2.4续断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续断的植物基原为川续断DipsacusasperWall.。《中国植物志》收载川续断D.asperoidesC.Y.ChengetT.M.Ai(D.asperauct.nonWall.),FOC将D.asperWall.和《中国植物志》收载的变种峨眉续断D.asperoidesvar.emeiensisZ.T.Yin等予以合并,将拉丁学名改为D.asper,将D.asperoides作为异名,中文名为川续断不变。

现中国药典的学名与FOC相同,但FOC的川续断为合并后的大种,与中药的道地性相违背,故建议修订为《中国植物志》的学名D.asperoides。

3基原中文名的问题3.1花椒和椒目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花椒和椒目的植物基原为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中国植物志》为青花椒Z.schinifolium,青椒为别名,该种隶属于芸香科花椒属ZanthoxylumLinn.,该属植物基本以花椒作后缀命名,如朵花椒Z.molleRehd.、刺花椒Z.acanthopodiumDC等,且青椒亦易与茄科蔬菜青椒相混淆。

故花椒和椒目在中国药典中的基原中文名宜改为青花椒。

3.2乳香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乳香的基原为乳香树BoswelliacarteriiBirdw.和B.bhaw-dajianaBirdw.第二个基原植物仅标明同属植物,而未写明中文名。《中国法定药用植物》和《世界药用植物速查辞典》二书均记载B.bhaw-dajiana的中文名为鲍达乳香树。内蒙古药材和湖南省药材标准该种的中文名分别为鲍达乳香树和鲍达乳香。

故认为中国药典宜补充B.bhaw-dajiana的中文名为鲍达乳香树。

3.3滇鸡血藤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滇鸡血藤的植物基原为内南五味子KadsurainteriorA.C.Smith,该种原收载于中国药典年版附录,基原为鸡血藤K.interior。贵州省药材标准鸡血藤膏的基原为中间南五味子K.interior,该种《中国植物志》名称为凤庆南五味子K.interior,因模式标本采自凤庆,故名,而鸡血藤为凤庆南五味子的别名,且《中国植物志》和有关植物分类著作中无内南五味子和中间南五味子一名。值得一提的是,FOC已把该种合并至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clita(Roxb.)Craib。

故认为中国药典宜把药材滇鸡血藤基原的中文名改为凤庆南五味子。

4讨论

关于中国药典其他拉丁学名拼写和缺失、中文名和同物异名等问题,参见笔者团队发表的文献,而对于中国药典拉丁学名的格式和定名人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赘述。现对中国药典的基原有争议,但认为不需修改的内容讨论如下。

4.1莪术和郁金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莪术和郁金的植物基原之一为蓬莪术CurcumaphaseocaulisValeton,《中国植物志》中名称为莪术C.zedoaria(Christm.)Rosc.,FOC中名称为莪术C.phaeocaulisValeton,《法定药用植物志》也采用了该拉丁学名,据考证C.zedoaria为C.phaeocaulis的误定。该种《中国植物志》的拉丁学名系误定,FOC采用的为正确学名。

现中国药典的学名与FOC相同,故不宜修改。

4.2苍术

中国药典年版中,药材苍术基原植物为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及北苍术A.chinensis(DC.)Koidz.2种,药材苍术基原植物概念比较混杂,《中国植物志》苍术A.lancea(Thunb.)DC.一个种包含了中国药典的茅苍术及北苍术2个种。另关苍术A.japonicaKoidz.exKitam.本为另一个种,与中国药典的药材苍术无关,但FOC又把关苍术合并至苍术,所以又和药材苍术混淆了,苍术是一个变化极大的多型性的种,所以实际苍术药材商品的情况更复杂。

认为中国药典药材苍术基原植物记载无误,基原的学名无需修改。

4.3灵芝

中国药典年版药材灵芝的真菌基原之一为灵芝(赤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Fr.)Karst,有学者认为该学名实为亮盖灵芝的学名,故吴声华、曹云和戴玉成把其命名为G.lingzhiShengH.Wu,Y.CaoetY.C.Dai,也有学者把灵芝归并至四川灵芝G.sichuanenseJ.D.ZhaoetX.Q.Zhang,从药用的角度而言,认为不妥。《法定药用植物志》对此作了说明,并采用了中国药典相同的学名,《中国的真菌》《中国真菌志》等著作的学名均为G.lucidum。

中国药典的学名与主要的真菌类权威著作相同,虽有争议,但还是以保留原学名为宜。

5总结

由于长期以来各类标准收载药材来源命名规范性有待加强,种属分类系统归并变化和中药鉴定学科不断发展,中国药典年版收载药材来源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不断被发现,需要中药界继续从本草考证、分类系统、种属鉴定和标准修订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国家药典会等主管部门牵头设立专项,组织专家予以妥善解决。

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