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季养生,如何防燥燥邪可分为两种,还 [复制链接]

1#

秋季养生,如何“防燥”,燥邪可分为两种,还有“主客”之分。我们都知道,秋季养生,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防燥”。

很多朋友进入秋季之后,最明显的习惯就是护肤品的使用。夏天滋润水嫩的肌肤,一进入秋天,就自己变得干燥起来,需要护肤品来滋润了。

这是因为秋天的气候决定的,也就是因为秋季“燥气当令”,从“生长化收藏”的顺序来说,秋天也正好是“收”的季节。

因此,万物的生机都会呈现一种“收敛”的趋势。就像河流里面的流水,秋冬两季节会干涸一些,也就是这原因。而我们身体觉得的“燥”,其机理基本相同。

既然秋天以“燥气”当令,我们日常养生要做的,当然就是“防燥”了。

但是,我们在防燥之前,需要明白一个问题:燥也可以分为两种,调理起来是有点不同的。或许,这也是很多朋友在秋季,明明在防燥上费了不少功夫,但身体还是干燥的原因吧。

总的来说,燥邪分为如下两种:

温燥:

所谓温燥,也就是燥邪偏于温热。这种秋燥,会有比较明显的“上火”的感觉。比如口干的同时,嘴角还会长点小泡泡;皮肤干燥的同时,会有瘙痒、发红等现象;大便不大通畅的同时,排便完后还有点火辣的感觉。所有这些,基本都属于“温燥”。

温燥的调理,在生津润燥的同时,还应该适当清热泻火,以缓解温热之气。常用的调理温燥的食物,如沙参、麦冬、马蹄汁、莲藕汁、甘蔗汁等等。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调理温燥的食物,都既是生津滋润、又是清凉去热的。所以,我们在调理温燥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润燥的同时,兼顾清热。

凉燥:

顾名思义,凉燥和温燥比起来,相同之处在于都有“干燥”的表现,不同之处在于,温燥偏于温热之邪,凉燥则兼有寒凉气性。比如在皮肤干燥、干咳无痰的情况下,还有点怕冷畏寒。相对来说,凉燥的“干燥”感觉没有温燥那么明显,但多了怕冷的感觉,这是需要注意的。

凉燥的调理,和温燥调理用清凉生津的食物不同,在生津润燥之余,还需要发散寒邪。

我们知道,寒邪性质收引,想要去掉唯有温散一途。但由于燥邪的缘故,又不适宜过分温散,只能“微微散之”。

如果秋天身体不慎有了凉燥,我们可以吃点淡豆豉汤,既有生津润燥之功,淡豆豉也有略微的发散寒邪之用。此外或者杏苏散,也是既能润燥,又可散寒的东西。

至于普通的食物,犯了凉燥的时候,可以适当多吃点杏仁,胖大海泡水,适当加点薄荷,对凉燥是挺不错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温燥还是凉燥,其实都需要区分“主客”,也就是说,哪一种是主邪,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客邪了。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灵枢.邪客》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下。

以温燥来说,因为燥是秋季的主气,因此,燥邪就是主邪,而温热之邪就成了“客邪”。凉燥也是同理,燥邪属于主邪,寒邪属于客邪。

之所以要区分邪气的主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主次之分”。秋天燥气当令,干燥成为主旋律,即使是温燥也有的“上火”,从外邪主客来说,都是附带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调理之时,以生津润燥为主,清热或者散寒之时辅助手段。

当然,秋季润燥,还有很多方法。我们之所以将燥邪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其实就是因为和燥邪一起的,有寒热之分。既然是寒热不同,当然在调理的时候就应该区分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